deeplearn18

I love IPR.

View on GitHub

高价值专利

返回主页

以终为始,精心部署及动态调整。

全局长远。

概念

写专利的几个阶段

级别和阶段什么区别呢? 级别是横向板块的比较,阶段是纵向板块的延伸。 简单来说,级别是不同人写专利的风格比较,境界是一个代理人从0开始到臻于化境的过程。

1、理论阶段 2、初级申请阶段 3、高级申请阶段 4、复审委阶段 5、侵权阶段

写专利的几个级别

1、魔鬼级别 2、业余级别 3、高校级别 4、菜鸟级别 5、高手级别 6、外内级别

高价值专利与高质量专利辨析,以及专利法意义上的好专利的三个标准

某个市场很大的产品,做出很重要的改进,该产品的市场销量100亿元,申请了一系列专利,但撰写质量都很差,结果95%的市场都被竞争对手抢走了,专利权人自己只有5%的份额,还剩5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销量,专利价值大约5亿人民币。

某个市场很小的产品,做出很小的改进,该产品的市场销量最多100万元,申请的专利可以覆盖整个100万的市场,任何竞争对手都不能突破这个专利,专利价值大约100万元人民币。

以专利价值而论,前面的专利是高价值专利,5个亿啊,但是专利质量系数也就是5%,属于低质量专利; 以专利质量而论,后面的专利是高质量专利,专利质量系数接近100%,但市场太小,属于低价值专利,就100万啊。

一、高价值专利的定义

高价值专利只有一个定义,赚钱多的专利就是高价值专利,没赚到钱的专利就是没价值专利。但专利的赚钱方式,并不是单纯的专利许可费,因为如果以赚取专利许可费而论,全世界的专利里,不论中国还是美国,99%的专利都是一文钱都没赚到的,能拿到专利许可费的专利,百中无一。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没收到专利许可费的专利没有价值,因为:专利价值体现在被专利所覆盖的商品(服务)的销售额。 非此定义的一切高价值专利的定义,都是骗人的,无论是谁发布的定义。

如何理解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发布的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统计范围?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
2、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
3、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发明专利;
4、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
5、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

请注意,这不是高价值专利的定义,人家明确说了,是“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统计范围”,不是高价值专利的定义,政府机关说话是很有分寸的,把这5种情况硬要说成是高价值专利的定义,简直是故意捣乱。因为每件专利具体能覆盖多大的销售额,根本就没有数据,也事实上不可能得到统计,所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实际上就是以权宜之计估算一下高价值专利的可能数量而已,无可厚非。

二、高价值专利的影响因素

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一下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有这个能力;但是同时还负责高价值专利培育,让人搞不懂。问题就在于:专利的价值高低,着实跟国家知识产权局没什么关系。国家知识产权局事实上是没有能力对专利的价值高低产生什么影响的,能做的,也就是给专利权人喊加油而已。

我的意思是,专利的生命周期分为: (1)技术阶段,(2)专利撰写与授权阶段,(3)专利使用阶段(诉讼或者在商业上的推广)。在这三个阶段中,(1)技术阶段和(3)使用阶段,是专利权人自己用力的阶段,没有国家知识产权局太多事。至于(2)专利撰写和授权阶段,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于授权的专利的保护范围确实是有影响的,但问题是,对于已经提交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国家知识产权的工作仅仅是审核这些申请文件写得好不好,对于那些写的不好的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也是没有办法让它变得质量更好的。

所以,总结一下两个非常显而易见的结论:

1、高价值专利是专利权人自己的能力范围和责任范围内的事情,因为(1)技术阶段和(3)专利使用阶段,都是专利权人自身发挥作用的时候,作为行政方的国家知识产权局虽然也有专利检索以及无效宣告审理等工作,但国家知识产权局没有权力和没有能力让已经提交申请的专利的价值再提高一下。 我们都知道,限于专利法33条,提交之后的专利文本,无法进行关键性的修改,只能在原有范围内尽量弥补。 作为服务方的专利代理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在专利分析、侵权诉讼和无效宣告中,对于专利价值的提升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至少是,一个优秀的专利代理师有可能把有无效风险的专利维持有效,一个优秀的律师有可能把100万的赔偿额变成1000万的赔偿额。

2、真正对专利的价值有影响的,恰恰是最不受待见的(2)专利撰写和授权阶段,专利代理人的专利撰写工作才是能对高价值专利培育具有相对较大影响的工作。把死的说成活的,把没法授权的写成了能授权,把稀烂无比的技术交底书改头换面,扩大了专利保护范围……这才是真正的高价值专利培育。

三、专利价值评估公式的竞争参数

关于专利价值评估的详细内容,参照我的文章《评估专利价值的感觉公式》,专利的经济价值,乘以技术系数,再乘以法律系数,等于专利价值,单位精确到人民币元。

我看到高铁的技术,以及歼20飞机的外观设计,得了中国专利金奖,我总觉得哪里有点不正常。因为垄断行业是不需要专利的,这样的专利,无论技术多厉害,但专利都是没有价值的。不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存在专利价值。

所以评估专利价值的感觉公式,需要在法律系数里面加一个竞争参数=(有专利时的市场销量–没专利时的市场销量)/有专利时的市场销量,这表示了专利的存在,对于市场销量的影响系数。

专利价值=专利产品的市场销量×该项专利的技术占整个产品成本比例×该专利的技术方案的规避概率×竞争参数。这样,加入竞争参数之后,我们可以轻易地把歼20飞机的外观设计,以及高铁相关的专利,评估成价值为0的无价值专利。当然,原因不是技术不行,谁敢说歼20的技术不行呢,原因是高铁和战斗机,都是非竞争性质的市场(中国境内),无论怎么说,有专利和无专利,对于产品的市场销量没有影响,有专利时的市场销量,减去没专利时的市场销量,等于零。

四、高质量专利的定义 高质量专利的定义,应当不论专利的技术是否高深创新,应当不论专利产品的市场销量多大,只看专利撰写的文本质量,可以理解为:高质量专利就是专利撰写尽可能达到了最大的专利保护范围。 一项新技术产生之后,它本应产生最大的专利保护范围,但限于客观现实条件(比如老板和管理层、技术人员对专利的重视程度、费用与时间的投入、技术人员的表达能力、专利代理人的撰写水平和经验),专利保护范围打了折扣,这个折扣的程度,就是专利质量系数。 要注意到,专利价值的单位是人民币元,但专利质量系数,是0%-100%之间的一个数字。某个专利是50%的专利质量系数,还是90%的专利质量系数,这个数字具体该怎么算出来呢?我算不出来,但是我可以讲讲道理。 高质量专利的标准,应当是抛弃掉技术领域的影响,抛弃掉经济价值的影响,单纯考虑因为专利撰写水平导致的的技术转化为专利的过程中,价值的变化。理论上,最完美的专利,应当是百分百发挥了专利价值;但不完美的专利,则或多或少在某些地方没有完全发挥技术的专利价值。

五、专利法意义上的好专利的三个标准

专利法意义上的好专利,就是高质量专利的意思,就是专利的文本撰写质量高的意思。对于专利代理机构的专利文本撰写质量,很多大型的专利权人公司是有一套很复杂,看起来很高级的专利文本撰写质量评价指标的。一般就是这样:

说明书总共45分:
主题明确,考虑到多个主题,5分;
摘要说清了技术领域,技术方案阐述清楚,不超过300字,2分;
说明书背景技术讲清楚技术问题,3分;
说明书背景技术引用对比文件准确,2分;
说明书附图完整,线条清晰,附图摘要数量合适,3分。
权利要求书总共55分:
权利要求书整体超过10条,5分;
从属权利要求引用关系正确,3分;
权利要求1适当上位化,5分;
……

这些用来评价专利文本撰写质量的指标,我个人觉得是没什么大毛病的,用用也行。只是与我这种实践出身的人的实践经验相比,我总觉得它太关注于细枝末节,却对关键的核心问题不加考虑。

专利质量就应该直击本质,就两个问题:(1)专利的稳定性和(2)专利保护范围,没有别的。做了专利律师之后,增加了第三个指标:(3)诉讼可视化比例。

一切与这三个无关的指标,都当他不存在。并不是其他指标不重要,而是因为专利数量太多了,考虑那么多指标,在人力和时间上不允许。 我认为,专利质量系数应该是三个系数的连乘积,这三个系数分别是:(1)技术问题系数,(2)创造性系数,(3)可视化系数。但这里的技术问题系数与创造性系数,与前面所说的专利稳定性和专利保护范围,并不是对应的关系。因为专利的稳定性与专利保护范围,事实上就是一体两面的,保护范围大,稳定性就小一些,一个指标就可以表征,不需要两个,创造性系数同时表征了专利的稳定性和专利的保护范围。

六、详细阐述这三个标准:技术问题系数

专利法意义上的好专利的第一个标准是:技术上能解决问题,在技术方案与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上具有完全对应的技术逻辑证明。 写专利文件,务必要把这个逻辑关系写清楚,因为技术一旦产生,其实技术问题就是确定的。但是专利文本,不见得能把整个逻辑关系写清楚。技术就算是产生了,但限于很多现实条件,比如老板和管理层、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技术人员的表达能力和配合态度,专利代理人的撰写水平和经验,技术转化为专利总是有较大损耗的。

这包括但不限于一些例子: 比如,①背景技术的技术问题太多,技术方案其实并不能全都解决,在技术交底书中,发明人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常常会倾向于夸大宣传自己的技术的能力范围,像是,既结构简单成本低,还稳定性高,可靠性好,速度快。表面上看起来,说得越多,专利越厉害,但现实情况是,专利法的司法解释以及司法实践中都出现过,被诉侵权产品就算是包括了权利要求1的全部技术特征,但如果不能解决涉案专利声称的技术问题,被诉产品依然可以被判定为不侵权。这就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吹牛要适当,不要过分。

比如,②罗列很多技术特征,但这些技术特征的区别效果并没有阐述。典型的就比如“所述耦合剂由机油、变压器油、润滑脂、甘油、水玻璃、工业胶水或化学浆糊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而成”,专利文本中几乎都没有对这些物质的选择做出阐述,阐述这些物质的选择各自有什么优缺点。这种情况我们也理解,因为这些物质的选择预计也是发明人随手拍脑袋感觉出来的,也不是真正地做试验验证过谁好谁坏的。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专利审查对此也是不闻不问的,并不在意这些物质的选择是真是假,有用还是没用。

比如,③很多专利的从属权利要求的技术问题的阐述是被忽略了的。绝大多数专利都会认认真真地说一下本专利要解决什么技术问题,实际上都是权利要求1的技术问题,但是对于从属权利要求的技术问题,几乎不做阐述。但根据无效宣告的统计数据表明,大约七八成的发明和实用新型或多或少会宣告无效,这里包括大概五成会全部无效,大概两三成会部分无效。这也就意味着,被提无效宣告的发明和实用新型里,有七八成的专利的权利要求1都是会被宣告无效的,能继续活下去,靠的都是从属权利要求。但有太多的专利在撰写时不把从属权利要求当干部,从属权利要求的附加技术特征解决什么技术问题干脆就没有阐述,只能靠无效宣告程序中凭空捏造式的总结概括,这种专利的后果一般好不了,权1死掉,后面的从权完全没有抵抗力。

比如,④在技术问题与技术方案之间的逻辑桥梁不够可靠,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讲清楚,这是一种非常隐秘的专利撰写错误,一般较难发现。举个例子,整篇专利说的都是用弹簧代替气缸,技术问题是提高可靠性高,但为什么提高了可靠性,技术交底书里完全也没提,专利代理人的以为弹簧是被动的,气缸是主动的,弹簧作为被动的产品,不太容易坏吧,气缸大概是容易损坏,所以专利代理人就这么写了。结果无效宣告的时候,技术原理整个都是错误的,这个专利并不是可靠性更高,而是使整个工序的关键节点的速度慢下来,等待其他工序的完成,弹簧被压缩和伸展,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气缸是可以瞬间完成的,所以用弹簧的作用事实上是增加作用时间,让工序变慢的。这种技术问题,如果不是与发明人深入探讨,专利代理人哪里想得到啊。

比如,⑤技术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事实上对于专利的创造性理解是有重大影响的,撰写专利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把技术问题阐述清楚就行了,更要把该技术问题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这个技术问题别人发现不了,阐述清楚。因为,作为专利局的审查员,普遍缺乏实际的技术工作经验,大多数是硕博毕业直接开始专利审查了,不懂实际工作的艰辛。如果不阐明技术问题的发现难度,也可能会小看了专利的技术问题,会天然觉得这个技术问题很简单啊,应该都这样吧。

还有,⑥技术问题要精确细致,不要过于大路货。一般来说,合理的技术问题不应该是“水泵能把水抽走”,而应当是“该水泵在99%的湿度和50℃的环境下稳定连续工作至少两年”;合理的技术问题不应当是“该设备可替代人工,提高效率”,真的,任何设备都能替代人工,提高效率,这样的技术问题实在是没有亮点,难免让审查员轻视,合理的技术问题应当是“该设备能够以每分钟20个加工件的前提下,连续运行800小时无故障” 对于技术问题,写了这么多,是因为中国目前普遍的专利撰写水平是有点忽略了技术问题的重要性的。但可惜目前我还没有能力把专利质量系数写个公式出来计算。

七、详细阐述这三个标准:创造性系数

研究创造性的文章汗牛充栋,我没什么好补充的。一切授权的发明,一切维持有效的实用新型,权利要求1在法律上都是有创造性的,不需要解释。所以,对于专利质量系数的评估来说,主要是评估对于创造性没有什么贡献,但却会缩小专利的保护范围的技术特征有多少,这种没用的技术特征越多,专利质量系数越差。

技术问题与专利创造性有着微妙的相互关系。技术自身的技术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一台机器是为了解决包装酱油瓶的问题,那它就是个酱油瓶包装机。但是作为专利而言,其解决的技术问题则是不确定的,专利的技术问题是受到现有技术的制约的,而不是单纯由技术本身决定。假如现有技术中已经有了酱油瓶包装机,你发明的改进型的酱油瓶包装机就只能是要么包装更快,要么运行更稳定,要么成本更低,总之是要比在先的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区别。

作为专利代理人要做的事情,第一是检索现有技术,第二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比对,找出新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区别,第三才能确认与这些区别对应的技术问题是什么。其中,专利的创造性就是最终确认的区别特征和区别特征对应的技术问题。这些实际上就是审查指南中的三步法。

专利法意义上的好专利的第二个标准是:相对于现有技术写出来恰到好处的创造性,这个包括: ①权利要求1精确地在有创造性与没有创造性之间摇摆;就是尽可能把对于创造性没有贡献的技术特征不要写入权利要求1,当然确保权利要求1有尽可能大的保护范围。 ②从属权利要求有明显地层层抵抗、逐层增加的创造性和逐渐缩小的保护范围,正是因为权利要求1在有创造性和没有创造性之间摇摆,所以尽可能使从属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的缩小不要太突然,避免权利要求1无效掉,不要使权利要求2的保护范围突然变得过分小,要能够明显地看到从属权利要求是逐渐缩小保护范围的。

八、详细阐述这三个标准:可视化系数

专利法意义上的好专利的第三个标准是:权利要求已经竭尽所能降低了取证难度和侵权比对难度。 通过专利撰写,把侵权取证的费用和难度,降低的程度,就是可视化系数。

可视化系数可以简单考虑下专利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例如,取证的时间过长的,就是空间维度不好,像是方法工艺流程,如果整个专利方法从头看到尾,需要三天时间的那种,那就是时间越长,可视化系数越低,这种根本没法取证。例如,还有设备过大,或者过小的,都是空间维度不好,像是如果某台申请专利的机器系统,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要在总长度50米的范围内才能把权利要求1的所有技术特征都找到,这就是可视化系数很低的;或者需要1mm以下的空间维度,需要显微镜或者其他方法才能验证技术方案的,也是可视化系数太低。 大型机械装备、工艺方法以及信息流程系统,本来就是要比小型机械结构的可视化难度更大,没太好办法。但在考虑这个前提下,可以考察专利文本的撰写是否将可视化难度尽可能降低,把不可能取证的变成可以取证,把无法侵权比对的变成可以侵权比对的。技术本身的可视化程度很低,但写成的专利,可视化系数很高,这种在可视化系数的变化上,可以作为高质量专利的一种表征。

对于不同的技术领域,专利可视化程度是有固定套路的,比如大型机械装备取证难,侵权比对也比较难。如果照本宣科地撰写“一种陶瓷布料系统”,这种专利的可视化系数最多给50%的分数。如果把布料系统中多个关键零部件拆出来单独写成一个零件的专利,这个零件在取证或者证据保全的时候都是可以单独拿走的,那么可视化系数就可以是100%。

九、总结 根据上述内容,有这么几个可以引申的概念:

1、专利的价值永远都不是一件、两件专利的价值,永远都是专利组合的价值,不可能以单一专利衡量专利的价值。
2、技术本身决定了这个专利有用还是没用,技术上没效果,你专利写得再好,也是扯蛋吧;专利写得好不好,决定了能否限制竞争对手的市场抢夺,但专利写的好不好,是专利代理人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的。
3、专利奖应该评的是专利质量,不应该评专利价值。评价专利价值的地方,应该是股市,是投资机构才对。

专利奖这样的专利评奖规则,这个这个这个……我越是懂专利,我怎么越是感觉,某些本来应该比我更懂专利的人,好像并不懂专利。 这篇文章我本来应该能写的更好,但是积累有限,就此意犹未尽地结束。

案例

那些年被全部无效的获奖专利

北京发明专利三等奖

CN200910093009.0、扫描笔。

  1. 一种扫描笔,包括壳体、位于壳体上端的主电路板和位于壳体下端的图像传感器板,所述图像传感器板上装配有图像传感器和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扫描笔还包括板间联接座,用于联接所述主电路板和所述图像传感器板,使得在扫描笔进行扫描时,图像传感器与被扫描的介质是平行或近似平行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路板上装配有: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通过USB线连接数字信号处理器和计算机的USB接口座;用于供扫描笔使用者操作的功能按键,与数字信号处理器连接;用于在扫描笔工作时产生工作信号的触发开关,与数字信号处理器连 接;用于产生照射到被扫描介质上的光路照明LED,与数字信号处理器连接。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开关位于所述 主电路板的侧边。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触发管脚和弹簧, 用于当扫描笔工作时,触发管脚受力并推挤弹簧和触发开关,触发开关产生 信号并送入数字信号处理器中。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照明LED位于 所述主电路板的下端。
  6. 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用于将被 扫描介质反射的光路汇聚到所述的图像传感器上。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扫描笔工作时, 主电路板垂直或近似垂直于纸面的文字。
  8. 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图像传感器产生的 信号由所述板间联接座传输到数字信号处理器。

广东专利优秀奖

一种用于数据处理系统的无线数据通信方法及装置 CN02114797.3

  1. 一种用于数据处理系统的无线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数据通 信装置包括: 接口模块(5),通过USB或IEEE1394的接口方式建立所述数据处理系 统与所述无线数据通信装置之间的数据连接; 无线收发模块(8),用于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接收或发送数据信息; 无线网络用户身份识别模块(4),该模块与所述无线收发模块(8)连 接,提供所述无线收发模块(8)与无线网络用户身份识别卡之间的标准接 口;及 控制器模块(17),分别与所述接口模块(5)、无线收发模块(8)连接, 执行USB或IEEE1394标准操作和控制所述无线收发模块(8),并通过接口 模块(5)完成无线收发模块(8)与所述数据处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识别码模块(3), 该识别模块(3)与所述控制器模块(17)连接,该识别码模块(3)存储有 用于身份验证的识别码。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介质模块 (11),该存储介质模块连接所述控制器模块(17),用于存储数据文件和各 种信息。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数据通信装 置的工作电源经由所述接口模块(5)接入。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网络可 以是GSM、GPRS、CDMA、WCDMA、CDMA2000或CDPD。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收发模块(8) 与所述控制器模块(17)之间为标准RS232接口连接。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数据通信装 置还包括指示器件,用于指示所述无线数据通信装置的工作状态。

  8. 一种基于无线数据通信装置的无线数据通信方法,所述无线数据通信装置包 括连接数据处理系统的接口模块,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接收或发送数据信息的 无线收发模块,与所述无线收发模块连接的无线网络用户身份识别模块,以 及与所述接口模块、无线收发模块分别连接并执行USB或IEEE1394标准操 作的控制器模块,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1)在所述数据处理系统中设置所述无线数据通信装置的驱动程序,用来控 制和驱动所述无线数据通信装置; 2)所述无线数据通信装置通过接口模块连接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并建立所 述无线数据通信装置与所述数据处理系统之间基于USB接口或 IEEE1394接口的信息交换通道; 3)所述控制器模块根据操作系统的请求控制所述无线收发模块的工作状 态,建立与所述无线通信网络之间的连接; 4)所述控制器模块通过接口模块接收并执行数据处理系统的指令,通过所 述无线收发模块建立无线数据通信装置与所述无线通信网络之间的数据 连接,完成与所述数据处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数据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程序创建一 个虚拟的RS232串行接口。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数据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通过无 线网络用户身份识别模块完成无线收发模块、控制器模块与无线网络用户身 份识别卡之间的通信。
  11.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数据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程序可以将 基于USB接口或IEEE1394接口的数据格式映射成RS232串行接口的数据格 式。
  12.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数据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无线数据通信 装置中装有存储介质模块,可以令所述无线数据通信装置实现所述数据处理 系统的外存储。
  13.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数据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网络可 以是GSM、GPRS、CDMA、WCDMA、CDMA2000或CDPD。

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移动通信终端的协同方法及其界面系统 CN200610034034.8

  1. 一种移动通信终端的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发出执行协同操作数据的命令;向协同层查询与上述数据类型相关联的协 同业务接口;获取上述业务接口及相关描述;将所述描述组织成协同业务 的命令菜单格式显示在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界面上,提供用户协同操作的 入口。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的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方 法还分别查询移动通信终端的多个可用通信网络的协同业务接口。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的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方 法为查询所得的多个可用通信网络的协同业务接口分别设置具不同通信网 络类型的识别标志。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的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方 法为协同操作数据设置了协同标识。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的协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操 作数据包括通话记录中的号码、短信息中的号码或文本中的至少一个。

  6. 一种移动通信终端的协同界面系统,其包括协同操作数据控件和业务协同 接口控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协同接口控件通过一协同层与协同操作 数据控件关联,所述业务协同接口控件应用户操作所述协同操作数据控件 而弹出,所述协同层对移动通信终端的应用程序传递的数据进行类型定义 并以数据类型为中心,提供应用程序对相应数据类型处理的调用接口的注 册、存储、管理及查询。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的协同界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协 同操作数据控件包括用于方便用户识别的协同标识。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的协同界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业 务协同接口控件包括系统查询移动通信终端的多个可用通信网络的协同业 务接口选项,所述多个协同业务接口选项分别包括其所属不同通信网络类 型的识别标志。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的协同界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 操作数据包括通话记录中的号码、短信息中的号码或文本中的至少一个。

中国专利金奖

CN200510106007.2-铝电解系列不停电停(开)电解槽的装置及方法

  1. 一种铝电解系列不停电任意电解槽停或开槽的方法,其特征是:分置联 动大电流直流有载开关组中的开关并联到预停或预开电解槽的阳极立柱及其对 应的短路块上,或连接到预停或开电解槽的阴、阳两极的母线上,与短路开关 和电解槽进出母线两端形成并联回路,使多台分置联动大电流直流有载开关组 中开关同步联动,停槽时,把处于打开状态的分置联动大电流直流有载开关组 接入电解槽电路回路中,联动同步闭合开关组,把原流经电解槽上的电流切换 到开关组回路上,然后抽出绝缘板,闭合原立柱上的短路块,联动打开开关组, 把电流切换到原电解槽的短路电路中,实现电解槽停槽;开电解槽时,把处于 打开状态的分置联动大电流直流有载开关组接入电解槽电路回路中,联动同步 闭合开关组,然后打开原立柱上的短路块,插入绝缘板并固定,联动同步打开 开关组,把电流过渡到电解槽电路中,实现电解槽开槽。

  2. 一种电解系列不停电停或开电解槽的方法,其特征是:将多台大电流直 流有载开关分别并联到预停或开的电解槽的每个阳极立柱及其对应的短路块 上,或连接到预停或开电解槽的阴、阳两极的母线上,与电解槽的进出电端形 成并联回路,使多台大电流直流有载开关同步联动,每个阳极立柱对应一台或 两台或两台以上有载开关,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阳极立柱对应一台有载开关; 停槽时,把处于打开状态的大电流直流有载开关组接入电解槽电路回路中,联 动同步闭合开关组,把原流经电解槽上的电流切换到开关组回路上,然后抽出 绝缘板,闭合原立柱上的短路块,联动打开开关组,把电流切换到原电解槽的 短路电路中,实现电解槽停槽;开电解槽时,把处于打开状态的大电流直流有 载开关分别接入电解槽每个阳极立柱及其对应的短路块上,联动同步闭合大电 流直流有载开关组,然后打开原立柱上的短路块,插入绝缘板并固定,联动同 步打开开关组,把电流过渡到电解槽电路中,实现电解槽开槽。

CN1168903C

申请日:2000-08-11公开(公告)日:2004-09-29预估到期日:2020-08-11 当前申请(专利权)人: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F04B39/00F04B35/04F04B39/06F04C23/00F04C29/02H02K5/12H02K7/14

简单同族国家/地区: 发明人:小野田泉川边功加藤久尊 一种压缩机,包括:其上连接有吸入管和排放管的密封壳体;设置在密封壳体内的压缩机构单元;以及设置在密封壳体内的电动机单元,电动机单元包括用于驱动压缩机构单元的定子和转子,在电动机单元内形成有用于供自压缩机构单元排出的气体通过的气体通道,并且构成在定子铁芯的诸槽与电动机单元的定子中的线圈之间的槽隙部分的总面积与气体通道的整个面积之比被设定为0.3或更大。

格力侵权奥克斯被判赔1.67亿 它们已经打了78起官司 董明珠曾将奥克斯称为“专利流氓”,并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政府部门研究如何有效规制“专利流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预防、遏制像奥克斯这种为了打击同行企业,购买即将失效的国外专利“倒打一耙”的现象。

1.一种压缩机,包括:
其上连接有吸入管和排放管的密封壳体;
设置在所述密封壳体内的压缩机构单元;
以及
设置在密封壳体内的电动机单元,所述电动机单元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压缩机构单元的定子和转子,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动机单元内形成有用于供自压缩机构单元排出的气体通过的气体通道,并且构成在定子铁芯的诸槽与电动机单元的定子中的线圈之间的槽隙部分的总面积与所述气体通道的整个面积之比被设定为0.3或更大。

2.一种压缩机,包括:
其上连接有吸入管和排放管的密封壳体;
设置在所述密封壳体内的压缩机构单元;
以及
设置在密封壳体内的电动机单元,所述电动机单元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压缩机构单元的定子和转子,
其特征在于,构成在定子铁芯的诸槽与所述电动机单元的定子中的线圈之间的、与一槽相关的每个槽隙部分的面积被设定为大于形成在所述压缩机构单元内、且将高压气体排放和通入到所述密封壳体中的一排放口的面积的0.25倍以上。

3.一种压缩机,包括:
其上连接有吸入管和排放管的密封壳体;
设置在所述密封壳体内的压缩机构单元;
以及
设置在密封壳体内的电动机单元,所述电动机单元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压缩机构单元的定子和转子,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动机单元内形成有用于供自压缩机构单元排出的气体通过的气体通道,并且所述气体通道的总面积A是包括构成在定子铁芯的诸槽与所述电动机单元的定子中的线圈之间的槽隙部分的总面积在内的内部面积A1与包括位于定子的外周与密封壳体的内周之间的通道面积和当在定子的外周附近形成有孔部时、该孔部的面积在内的面积A2之和,并且A1>A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与一槽相关的所述槽隙部分的面积被设定为大于形成在所述压缩机构单元内、且将高压气体排放和通入到所述密封壳体中的一排放口的面积的0.25倍以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气体通道的总面积A是包括构成在定子铁芯的诸槽与所述电动机单元的定子中的线圈之间的槽隙部分的总面积在内的内部面积A1与包括位于定子的外周与密封壳体的内周之间的通道面积和当在定子的外周附近形成有孔部时、该孔部的面积在内的面积A2之和,并且A1>A2。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气体通道的总面积A是包括构成在定子铁芯的诸槽与所述电动机单元的定子中的线圈之间的槽隙部分的总面积在内的内部面积A1与包括位于定子的外周与密封壳体的内周之间的通道面积和当在定子的外周附近形成有孔部时、该孔部的面积在内的面积A2之和,并且A1>A2。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气体通道的总面积A是包括构成在定子铁芯的诸槽与所述电动机单元的定子中的线圈之间的槽隙部分的总面积在内的内部面积A1与包括位于定子的外周与密封壳体的内周之间的通道面积和当在定子的外周附近形成有孔部时、该孔部的面积在内的面积A2之和,并且A1>A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隙部分的总面积与所述电动机单元内的气体通道的整个面积之比为0.6或更小。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用于所述线圈的绝缘件周向安置在使包括所述定子内的槽隙部分在内的内部、定子的外周和所述密封壳体的内周相隔离的诸位置上。
10.如权利要求1、2和3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单元系其中所述线圈直接卷绕在构成所述定子铁芯、且覆有绝缘件的诸齿部上、且所述定子的槽数被设定为6或12的所谓的集中卷绕型。

11.一种致冷设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和蒸发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系一种其转数是变量的类型,并且所述压缩机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并且
所述压缩机构单元压缩HCFC致冷剂、HFC致冷剂和HC致冷剂中的任何一种,并且乙醚油、由酯组成的合成油和烷基苯油中的任何一种被用作为润滑油。

12.一种致冷设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和蒸发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系一种其转数是变量的类型,并且所述压缩机具有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并且
所述压缩机构单元压缩HCFC致冷剂、HFC致冷剂和HC致冷剂中的任何一种,并且乙醚油、由酯组成的合成油和烷基苯油中的任何一种被用作为润滑油。

13.一种致冷设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和蒸发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系一种其转数是变量的类型,并且所述压缩机具有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并且
所述压缩机构单元压缩HCFC致冷剂、HFC致冷剂和HC致冷剂中的任何一种,并且乙醚油、由酯组成的合成油和烷基苯油中的任何一种被用作为润滑油。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总的涉及一种压缩机,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能够防止混入到由压缩机构单元所压缩的高压气体之中、用于润滑该压缩机构单元的润滑油被排放到密封壳体之外的气体通道机构的压缩机。

[0003]背景技术
[0004]使用在例如冰箱或空调机中的压缩机具有其上连接有吸入管和排放管的密封壳体。该密封壳体容纳有用于压缩致冷机的压缩机构单元和具有用于驱动压缩机构单元的定子和转子的电动机单元。
[0005]由压缩机构单元所压缩的加压气体从排放口被临时排放到密封壳体中,并被引入到设置在电动机单元中的气体通道内。最终,该气体从与密封壳体相连接的排放管排放至外部装置。
[0006]另一方面,用于容纳润滑压缩机构单元用的润滑油的油槽形成在密封壳体的内底部分上。根据压缩机构单元的操作来吸收润滑油。接着,该润滑油润滑位于压缩机构单元之中的相应的滑动部件,并以循环的方式返回至油槽。
[0007]然而,已润滑了压缩机构单元的、处于薄雾(细粒)状态中的润滑油部分可能会混入到加压气体中,并且可能会被带入到电动机单元中的气体通道中而从排放管排放到外部装置。  
[0008]电动机单元中的气体通道包括:介于定子的径向外侧部分与密封壳体的径向内侧部分之间的间隙、形成在定子铁芯内的通孔、介于定子铁芯的槽与线圈之间的槽隙部分、介于转子的径向外侧部分与定子的径向内侧部分之间的气隙、以及穿透转芯的气孔。
[0009]在已有技术中,当设计包括此类间隙的气体通道时,没有考虑这些气体通道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槽隙部分的总面积与气体通道的整个面积之比(即槽隙部分的总面积/气体通道的整个面积)大约为0.1。
[0010]另外,与每条槽相关的槽隙部分的面积与用于将被压缩的高压气体临时排放到密封壳体内的排放口的面积相比是很小的,并且槽隙部分的比率(即每条槽的槽隙部分的面积/排放口的面积)大约为0.1。
[0011]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处于薄雾状态中的润滑油混入到流过槽隙部分的气体中,因而从压缩机排放到外部的润滑油的量增加了。因此,无法再维持油槽中充足的润滑油的量,而压缩机构单元中相应的滑动部件可能会损坏。
[001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日本专利1,468,483号揭示了:使通过气隙上升的高压气体撞击到上部线圈端上,并且积极地利用离心分离作用来使油雾与高压气体相分离,并使油通过存在于定子的外周上的间隙返回到位于密封壳体的内底区域上的油槽中。
[0013]在现代空调机中,为了节能和提供舒适度,较佳地采用一种能改变压缩机的转数的变换驱动系统。在此类设备中,一旦室温被稳定,用于主要驱动的转数就保持低速,但当例如驱动启动而循环气体的数量增加时,转数就增加。结果,就无法确保上述的油回收循环。
[0014]具体地讲,从压缩机构单元的排放口排入到密封壳体中的高压气体不仅通过转子与定子之间的气隙、而且还通过定子的径向外侧部分与密封壳体的径向内侧部分之间的间隙上升。因而,甚至可通过后一间隙掉落的油也被吹起和排放至密封壳体的外部。
[0015]此外,在传统的电动机单元中,定子的槽数被设定为大于20的3的倍数(例如24条槽)。倘若插入到槽中的线圈的空间因数(factor)增加以提高效率,则几乎就没给槽中的气体通道留下多少空间了。由于须要将电动机单元的性能维持在一充分的水平上,因而还难以加大气隙。

[0016]发明内容
[001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压缩机,它能尽可能地减少泄漏到压缩机外部的润滑油的量,并且能在形成于密封壳体的内底区域的油槽中始终保持预定量的润滑油,从而实现稳定的润滑油供给。
[0018]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它包括:其上连接有吸入管和排放管的密封壳体;设置在密封壳体内的压缩机构单元;以及设置在密封壳体内的电动机单元,该电动机单元包括用于驱动压缩机构单元的定子和转子,其中,在电动机单元内形成有用于供自压缩机构单元排出的气体通过的气体通道,并且构成在定子铁芯的诸槽与电动机单元的定子中的线圈之间的槽隙部分的总面积与气体通道的整个面积之比被设定为0.3或更大。
[0019]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它包括:其上连接有吸入管和排放管的密封壳体;设置在密封壳体内的压缩机构单元;以及设置在密封壳体内的电动机单元,该电动机单元包括用于驱动压缩机构单元的定子和转子,其中,构成在定子铁芯的诸槽与电动机单元的定子中的线圈之间的、与一槽相关的每个槽隙部分的面积被设定为大于形成在压缩机构单元内、且将高压气体排放和通入到密封壳体中的一排放口的面积的0.25倍以上。
[0020]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它包括:其上连接有吸入管和排放管的密封壳体;设置在密封壳体内的压缩机构单元;以及设置在密封壳体内的电动机单元,该电动机单元包括用于驱动压缩机构单元的定子和转子,其中,在电动机单元内形成有用于供自压缩机构单元排出的气体通过的气体通道,并且该气体通道的总面积A是包括构成在定子铁芯的诸槽与电动机单元的定子中的线圈之间的槽隙部分的总面积在内的内部面积A1与包括位于定子的外周与密封壳体的内周之间的通道面积和当在定子的外周附近形成有孔部时、该孔部的面积在内的面积A2之和,并且A1>A2。
[0021]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致冷设备,它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和蒸发器,其中,压缩机系一种其转数是变量的类型,并且该压缩机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结构,并且该压缩机构单元压缩HCFC致冷剂、HFC致冷剂和HC致冷剂中的任何一种,并且乙醚油、由酯组成的合成油和烷基苯油中的任何一种被用作为润滑油。    
[0022]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致冷设备,它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和蒸发器,其中,压缩机系一种其转数是变量的类型,并且该压缩机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所述的结构,并且该压缩机构单元压缩HCFC致冷剂、HFC致冷剂和HC致冷剂中的任何一种,并且乙醚油、由酯组成的合成油和烷基苯油中的任何一种被用作为润滑油。
[0023]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致冷设备,它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和蒸发器,其中,压缩机系一种其转数是变量的类型,并且该压缩机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三个方面所述的结构,并且该压缩机构单元压缩HCFC致冷剂、HFC致冷剂和HC致冷剂中的任何一种,并且乙醚油、由酯组成的合成油和烷基苯油中的任何一种被用作为润滑油。
[0024]根据本发明,可尽可能地减少泄漏到压缩机外部的润滑油的量,并且可在形成于密封壳体的内底区域的油槽中始终保持预定量的润滑油。

[0025]附图说明
[0026]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和蓄气器的纵截面图;
[0027]图2A是示出了构建在压缩机中的电动机单元的横截面图;
[0028]图2B是示出了与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相比较、构建在传统压缩机中的电动机单元的横截面图;
[0029]图3是示出了构建在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中的电动机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30]图4是示出了压缩机的转数与排油量之间的关系中的变化的特性曲线图;
[0031]图5是示出了一方面槽隙部分的面积的比率与另一方面相对于致冷循环量的排油量之间的关系中的变化的特性曲线图;
[0032]图6是示出了一方面槽隙部分的面积的比率与另一方面电动机效率之间的关系中的变化的特性曲线图;
[0033]图7是示出了一方面与每条槽相关的一槽隙部分的面积与排放口的面积之比与另一方面排油量之间的关系中的变化的特性曲线图;
[0034]图8是示出了转数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压缩机和传统压缩机中的排油量之间的关系中的特性曲线图;
[0035]图9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卧式压缩机的纵截面图。

[0036]具体实施方式
[0037]现在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0038]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1和蓄气器2的纵截面图。该压缩机具有一密封壳体3。压缩机构单元4容纳在密封壳体3的下部区域内。电动机单元5设置在密封壳体3的上部区域内。压缩机构单元4和电动机单元5通过转轴6相连。
[0039]电动机单元5包括定子8和转子9。定子8固定在密封壳体3的内表面上。转子9安置在定子8的内部,两者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转轴6插设在转子9之中。
[0040]由多个间隙所构成的气体通道25被形成为自电动机单元5的顶表面穿透至其底表面。气体通道25引导由压缩机构单元4压缩、且排入到密封壳体3内的高压气体。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气体通道25。
[0041]压缩机构单元4包括垂直排列的上部缸体11A和下部缸体11B,两者之间设有一隔板10。该隔板10置于转轴6的下部处。上部缸体11A具有固定于一级轴承12的顶表面部分。下部缸体11B具有固定于二级轴承13的底表面部分。
[0042]缸体11A和11B的顶和底表面是由隔板10、一级轴承12和二级轴承13所界定的,并且在缸体11A和11B内分别限定有缸体腔15a和15b。所谓的旋转压缩机构16A和16B分别构成在缸体腔15a和15b内。在各个旋转压缩机构中,滚轴是按照转轴6的旋转被离心地驱动的,并且缸体腔被叶片分割成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
[0043]一级轴承12和二级轴承13分别具有排放口12a和13a。该排放口12a和13a由阀罩18A和18B所覆盖。排入到阀罩18A和18B中的高压气体被引入到阀罩18C中。
[0044]阀罩18C设有用于将气体排入到密封壳体内的排放口20。缸体11A和11B中的缸体腔15a和15b被制成经管道17a和17b与蓄气器2相通。
[0045]用于容纳润滑油O的油槽22形成于密封壳体3的内底区域。该润滑油O是乙醚油(ether oil)、由酯组成的合成油和烷基苯油中的任何一种。
[0046]另一方面,致冷排放管19连接到密封壳体3的顶表面部分上。密封壳体3被制成与位于排放管19上方的冷凝器100相通。致冷吸入管21连接在蓄气器2的顶表面部分上。该蓄气器2被制成与位于吸入管21上方的蒸发器101相通。膨胀机构102连接在冷凝器100与蒸发器101之间。于是,构成了包括依次串接的压缩机1、冷凝器100、膨胀机构102、蒸发器101和蓄气器2的致冷循环。致冷剂是HCFC致冷剂、HFC致冷剂和HC致冷剂中的任何一种。
[0047]现在将描述压缩机1的操作。
[0048]图1中的箭头表示气流。将低压气体从位于管道17a和17b上方的蓄气器2吸入到压缩机的压缩机构单元4内。该低压气体在缸体腔15a和15b中被压缩,并且由此而形成的高压气体流过排放口12a和13a及阀罩18A和18B流入到阀罩18C中。该高压气体自阀罩18C经排放口20排入到密封壳体3中。
[0049]高压气体自压缩机构单元4的上部流动至电动机单元5。接着,该高压气体被引导通过形成在电动机单元5内的气体通道25,于是充满位于电动机单元5上方的密封壳体3的内部空间。该气体通过连接在密封壳体3的顶端部分上的排放管19从压缩机1中排放到外部,由此被引入到致冷循环中的冷凝器100中。
[0050]另一方面,位于密封壳体3的内底部分处的油槽22中的润滑油O根据致冷气体的压缩作用被向上吸入到压缩机构单元4中,从而润滑相应的滑动部件。然后,该润滑油O向下回流到油槽22中。
[0051]如上所述,大部分的润滑油O是循环流动的,但有部分的润滑油O则连同高压气体一起自压缩机构单元4吹起。处于薄雾(细粒)状态中的被吹起的油O混和在高压气体中,并流入到设置在电动机单元5内的气体通道25中。
[0052]倘若油雾通过电动机单元5中的气体通道,则它可连同高压气体一起被排放到压缩机1之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本发明中改进了电动机单元5、尤其定子8的结构以及气体通道25。而且,只允许高压气体畅流,而尽可能地防止润滑油微粒(薄雾)流动。
[0053]图5是示出了在压缩机1的特定驱动条件下、关于一方面槽隙部分的总面积与气体通道的整个面积之比与另一方面相对于致冷循环量的排油量之间的关系中的变化的试验结果的特性曲线图。从试验结果中要理解的是,倘若槽隙部分的总面积的比率为0.3或更多,则排油量会降低。倘若小于0.3,则排油量增加,并且供给压缩机构单元的润滑油减少。结果,机械损坏的可能性增加,并且排放到外部装置和连接管的润滑油可能会粘附在那儿。因此,压缩机的性能将恶化。
[0054]图6是示出了一方面槽隙部分的总面积与气体通道的整个面积之比与另一方面电动机效率之间的关系中的变化的特性曲线图。随着槽隙部分的总面积的比率增加,排油量下降,但电动机效率恶化。倘若该比率为0.6或更小,则可维持较高的电动机效率。然而,倘若该比率超过0.6,则由电动机单元中的线圈所占据的面积的比率极度减小。因此,电动机效率下降,并且压缩机的性能恶化。从试验结果中可看到,较理想的比率应在0.3-0.6的范围内。
[0055]图2A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机单元5的横截面图,而图2B则示出了作为一比较例的电动机单元5Z的横截面图。首先来介绍本发明的电动机单元5的结构。图3是示出了构建在电动机单元5内的定子8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56]定子8具有由叠置的钢板所形成的定子铁芯30。该定子铁芯30包括环形轭部32和多个(六个)齿部33。这些齿部33整体地形成在轭部32的内部,并且彼此隔开预定距离地径向安置。
[0057]齿部33各自覆有绝缘件34。在具备绝缘件34的情况下,线圈31卷绕在齿部33上。相应的零件被设计成:在这种状态下、在相邻齿部33的线圈31与定子铁芯30之间设有预定间隙。该间隙称之为槽隙部分 c。用于线圈31的绝缘件34周向安置在位于包含有定子8的槽隙部分 c的内部与定子8的外周和密封壳体3的内周的边界之间的诸位置上。
[0058]供自压缩机构单元4排出的高压气体通过的电动机单元5中的气体通道25包括:设置在位于定子8的外周上的切口与密封壳体3的内周之间的间隙 a、设置在位于定子8的内周与转子9的外周之间的间隙 b、以及上述槽隙部分 c。
[0059]由于设有六个齿部33,因而形成了六条狭槽,并由此形成了六个槽隙部分 c。具体地讲,既没有在定子铁芯30内形成通孔,也没有在转子9中形成气孔。
[0060]实际的设计规格如下。位于定子8的外周上的切口 a的总面积为232平方毫米。由于定子铁芯30中没有形成通孔,因而这种通孔的面积为0平方毫米。介于转子9与定子8之间的气隙 b的面积为151平方毫米。由于转子9中没有形成气孔,因而这种气孔的面积为0平方毫米。槽隙部分 c的总面积最小为196平方毫米。
[0061]因此,电动机单元内气体通道25的整个面积为579平方毫米,而槽隙部分 c的总面积为196平方毫米。因此,槽隙部分 c的总面积与气体通道25的整个面积之比(即,槽隙部分的总面积/气体通道的整个面积)大约为0.34。
[0062]另一方面,图2B中所示的、作为一比较例的传统电动机单元5Z具有此类气体通道25Z(下文中将作描述)。
[0063]位于定子的外周上的切口α的总面积为334平方毫米。形成在定子铁芯30Z中的通孔δ的总面积为101平方毫米。气隙β的面积为151平方毫米。穿透转子的气孔ε的总面积为107平方毫米。二十四个槽隙部分γ的总面积为111平方毫米。
[0064]因此,传统电动机单元5Z中的气体通道25Z的整个面积为804平方毫米。因此,槽隙部分γ的总面积与气体通道25Z的整个面积之比大约仅为0.14。
[0065]相反,在本发明的电动机单元5的结构的情况下,槽隙部分 c的总面积与气体通道25的整个面积之比大约为0.34。具体地讲,由于槽隙部分的面积的比率要大于传统结构中的比率,因而高压气体通过槽隙部分 c时的流率V较传统结构而言大大降低了。结果,自槽隙部分 c的吹起的油量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上述结构,因而自电动机单元5吹起的润滑油可易于掉落到电动机单元5的底侧上。结果,被排放到压缩机1之外的油量减少了,并且油槽22中的油量始终被充分地维持着。由于始终向压缩机构单元4中相应的滑动部件提供充足的润滑油的量,因而可高可靠性地确保这些部件的平滑运行。
[0066]通过具有图2A和2B中所示的电动机单元5和5Z的压缩机的驱动可获得以下试验结果。
[0067]图4示出了关于具有本发明的电动机单元5的压缩机1和具有传统的电动机单元5Z的压缩机的转数与被排放到外部的润滑油的量之间的关系的比较数据。
[0068]在具有传统的电动机单元5Z的压缩机的情况下,排油量大致与转数成比增加。相反,在具有本发明的电动机单元5的压缩机1的情况下,即使转数增加,排油量仍维持为少量。因此,具有本发明的电动机单元5的压缩机1是极高效的。
[0069]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电动机单元5的结构的情况下,槽隙部分c的的总面积与气体通道25的整个面积之比大约为0.34。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电动机单元5Z的情况下,该比率为0.14。本发明的结构不会引起任何问题,但上述缺点在传统结构中则会变得显著。
[0070]在传统电动机单元5Z的结构的情况下,二十四个槽隙部分γ的总面积为111平方毫米,并且提供了二十四条槽。因此,与每条槽相关的一槽隙部分的面积为4.5平方毫米。另一方面,形成在压缩机构单元中的排放口12a、13a的面积为56平方毫米(等于本发明的结构与已有技术的结构之间),并且排放口的面积、即56平方毫米和与每条槽相关的一槽隙部分的面积、即4.5平方毫米之比为0.08。
[0071]在本发明的电动机单元5的情况下,提供了六条槽,并且排放口的面积和与每条槽相关的一槽隙部分的面积之比为0.58。
[0072]图7是示出了一方面与每条槽相关的一槽隙部分的面积与排放口的面积之比与另一方面关于循环致冷剂的量的、被排放到外部的润滑油的量之间的关系中的变化的特性曲线图。从图7中要理解的是,在与每条槽相关的一槽隙部分c的面积与排放口的面积之比在0-0.25范围内的地方,排油量是较大的。然而,排油量在超出0.25的范围内显著减小,并且不需要复杂的油分离功能等。这意味着,由于考虑到润滑油O的表面张力,为了防止润滑油被吹起至电动机单元,比提供多条小面积通道更为有效的是增加各气体通道的横截面积。
[0073]通常考虑的是,由于考虑到要维持油槽22中的油层高度以及润滑油膜附着在外部装置和连接管上,因而排油量应较佳地为1.5%或更少。因此,较理想的是,与每条槽相关的一槽隙部分的面积与排放口的面积之比被设定在0.25或更大。通过将该比率设定在0.25或更大,可有效地防止润滑油被吹起。
[0074]图8是示出了转轴6的转数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和传统压缩机中(相对于循环致冷剂的量)的排油量之间的关系中的变化的特性曲线图。当排放口12a、13a的横截面积与本发明的电动机单元5中与每条槽相关的一槽隙部分 c的面积之比为0.58时,本发明的排油量的比率好比是传统的电动机单元5Z的排油量的比率。
[0075]随着转数增大,排油量的差异也增加。当转数为120转/秒时,电动机单元5中的排油量的比率与传统的电动机单元5Z相比减小至大约1/20或更小。要理解的是,本发明的电动机单元5是极高效的。
[0076]如上所述,线圈31被卷绕在构成定子铁芯30、且覆有绝缘件34的各齿部33上。绝缘件34的最外部分的高度比其它部分要形成得更高。
[0077]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用于固定诸结构件的销轴40的头部在转子9的顶端处伸出。另外,阀罩18C内的排放口20的位置被设定在绝缘件34的最外部分内。    
[0078]此外,电动机单元5中的气体通道的总面积A是包括槽隙部分 c的总面积在内的内部面积A1与包括位于定子的外周上的切口 a的面积和当在定子的外周附近形成有孔部时、该孔部的面积在内的面积A2之和(A=A1+A2),并且A1>A2。
[0079]从压缩机构单元4中排出的高压气体通过电动机单元5。在具备上述结构的情况下,高压气体主要通过受转子9的旋转影响极小的定子8的槽隙部分 c。
[0080]具体地讲,由于高压气体的主流不会流过转子9与定子8之间的气隙 b,因而转子9的旋转既不会引起流率的变化,也不会导致流动的润滑油粒的尺寸减小。
[0081]由于发生于在转子9的顶端处伸出的销轴40的头部附近的气体扰动(离心力),因而低流速的上升气体也受到径向相位方向的力的影响。较重的油粒通过包括位于定子的外周上的切口 a的面积和当在定子8的外周附近形成有孔部时、该孔部的面积在内的外部通道面积A2返回到位于密封壳体3的内底部分处的油槽22。因此,润滑油粒流畅地返回至油槽22。当在转子9的顶端处设有一圆盘(油分分离板)时,可带来更大的效果。
[0082]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压缩机的优点在于:因排油量的下降而提高了压缩机的润滑和可靠性。即使在致冷循环中,由于附着到热交换器(冷凝器、蒸发器)的内部上的润滑油减少而提高了热交换性能。
[0083]压缩机的上述结构可运用到图9所示的一种卧式压缩机1A中。形成在压缩机构单元4中的排放口20A的位置位于装配在定子8A的齿部中的绝缘件34的最外部分之内。于是,排出的气体不会扰乱油层高度并通过槽隙部分(未图示)。
[0084]由于该压缩机1A属于卧式类型,因而电动机单元5A的外周位于密封壳体3A的底部、形成有油层22A的地方。因此,电动机单元5A由润滑油O来冷却。此外,由于浸没在润滑油O中的部件保持气体通道25A,因而可使油槽22A中润滑油的高度保持稳定。尤其,在卧式压缩机的情况下,比上述立式压缩机的情况更难以保持转子9A与油槽22A中油的高度之间充分的距离。因此,采用这种结构是极有效的。
[0085]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压缩机可尽可能地减少泄漏到压缩机外部的润滑油的量,并且可在形成于密封壳体的内底区域的油槽中始终保持预定量的润滑油,从而实现稳定的润滑油供给,并提高了可靠性。

被判赔1.67亿 格力与奥克斯专利战再起

针对“被判赔偿奥克斯1.67亿元”的报道,格力方面回应称,目前案件仅是一审,已经提起上诉,就该专利无效,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待法院审判。

宁波中院的民事判决书显示,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起诉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甬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两例侵害发明专利权案已审理终结,判决格力电器赔偿奥克斯合计约1.67亿元。

此次案件要追溯到2018年。当时,东芝将专利号为ZL00811303.3的空调压缩机专利转让给奥克斯空调,并将针对转让前发生的第三方侵权行为追究侵权责任并获取损害赔偿的权利一并转让。由此,奥克斯对格力电器发起侵权诉讼。

奥克斯称,经过技术比对,被控侵权产品已经落入该公司专利权要求的保护范围,被告格力电器制造侵权产品,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告经销商等作为销售方,应当承担下架电商产品、承担诉讼费用等责任。

格力电器则表示,涉案产品未落入涉案专利保护的范围,不构成侵权,该公司涉案产品使用的是现有技术,不侵犯涉案专利权,奥克斯请求赔偿数额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今年7月19日和10月15日,宁波中院对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期间,格力电器曾两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对涉案专利作出无效宣告,认为该专利的日本同族专利的保护范围远远小于中国专利。但在2021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文宣告该专利权部分无效。

最终,宁波中院认为,格力电器的现有技术抗辩请求不成立,根据“侵权获利=侵权产品销售额×侵权产品合理利润率×专利对利润的合理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专家意见及相关法条,对格力电器就涉案专利相关的两个型号的空调产品所分别主张经济赔偿9600万元和7060万元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照一审判决计算,格力空调向奥克斯赔偿的总金额约1.67亿元。

2017年1月,格力电器向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认为宁波奥胜贸易有限公司(原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未经许可在其制造、销售、许诺销售的8个型号空调产品上使用其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构成专利侵权;2019年8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二审判决,维持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一审原判,认定宁波奥胜贸易有限公司恶意侵权成立,判决后者向格力电器赔偿4000万元。之后,奥胜公司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最终被驳回。

2017年7月,奥克斯将格力电器告上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格力电器的画时代空调侵犯了专利权,同年11月,法院宣判,格力电器向奥克斯空调赔偿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制止侵权所支出的合理维权费用4.3余万元。

今年3月,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了格力电器与奥克斯空调侵害发明专利权一审民事裁定书,该案件最终奥克斯败诉,被判赔偿经济损失40万元以及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2万元。这起官司源于,格力电器称自己拥有名称为“蒸发器”的发明专利,被告奥克斯公司生产销售的KFR-35GW/FK01+3型号空调侵犯了公司专利权。

除了专利纠纷,在两家冲突不断的积累下,2019年6月10日,格力电器在官方微博上发布《关于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不合格空调产品的举报信》,称奥克斯空调部分型号产品与其宣传、标称的能效值差距较大。去年4月,因利用能源效率标识进行虚假宣传,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奥克斯空调作出“责令改正”和“处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自拍杆专利CN201420522729.0

代理机构:深圳市君盈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陈琳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拍摄支持设备领域,提供一种一体式自拍装置,包括伸缩杆及用于夹持拍摄设备的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载物台及设于载物台上方的可拉伸夹紧机构,所述夹持装置一体式转动连接于所述伸缩杆的顶端。所述载物台上设有一缺口,所述夹紧机构上设有一与所述缺口位置相对应的折弯部,所述伸缩杆折叠后可容置于所述缺口及折弯部。通过将夹持装置转动连接于伸缩杆的顶端,使用时无需临时组装,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方便;使用后直接将伸缩杆收容于载物台的缺口及夹紧机构的折弯部,不需额外占用空间,便于携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一体式自拍装置,包括伸缩杆及用于夹持拍摄设备的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载物台及设于载物台上方的可拉伸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一体式转动连接于所述伸缩杆的顶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物台上设有一缺口,所述夹紧机构设有一与所述缺口位置相对应的折弯部,所述伸缩杆折叠后可容置于所述缺口及折弯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包括若干伸缩节。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上端设有一连接头,该连接头与所述伸缩杆的最上端伸缩节一体式设置。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夹持装置转动连接,且转动连接位置设有锁紧装置。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的下端设有手持部,该手持部上设有拍摄按钮。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包括一防滑区,所述防滑区设有防滑纹。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的底端设有电源开关。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的底端设有“USB”接口。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物台的上表面为前端高后端低的曲面。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机构设置于所述载物台的上表面的后端,所述折弯部沿所述载物台的上表面的前端方向凸起。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沿载物台的上表面的前端方向凸起位置设有一提手以及一体式设于提手下方的软垫。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上设有防滑纹。

说明书

一种一体式自拍装置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涉及拍摄支持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式自拍装置。 

[0003]背景技术 

[0004]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去到某地旅游时,通常会带上拍摄装置将景点和同行的朋友亲人们一起进行拍照或录像留念,而为了将同行的全部人员拍下来,传统的方法是由其中一人手持拍摄装置来反向进行拍摄,即所谓的自拍,但是由于照相机的体积较大,自拍起来极不方便,拍摄时还要按下拍摄键,会使画面抖动,拍摄的范围与想象的不对应,拍摄的效果非常的不好,且当人数较多时,自拍不能将全部人员拍摄进去。 

[0005]为了克服上述自拍的缺陷,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自拍装置,通过手持自拍装置将摄像装置支离拍摄者一定的距离,通遥控器控制摄像装置进行拍摄,以获得更好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效果。现有的自拍装置在携带时一般拆分为几个部分,使用时需临时组装,使用完后又需进行拆分,给使用者带来诸多的不便。在组装、拆分及携带过程中也易因零件的损坏和丢失,造成自拍装置的提前报废。 

[0006]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一体式自拍装置,克服现有自拍装置使用时需临时组装,使用完后又需进行拆分的缺陷。 

[0008]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一体式自拍装置,包括伸缩杆及用于夹持拍摄设备的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载物台及 设于载物台上方的可拉伸夹紧机构,所述夹持装置一体式转动连接于所述伸缩杆的顶端。 

[0009]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载物台上设有一缺口,所述夹紧机构中部设有一与所述缺口位置相对应的折弯部,所述伸缩杆折叠后可容置于所述缺口及折弯部。 

[0010]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伸缩杆包括若干伸缩节。 

[0011]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伸缩杆上端设有一连接头,该连接头与所述伸缩杆的最上端伸缩节一体式设置。 

[0012]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夹持装置转动连接,且转动连接位置设有锁紧装置。 

[0013]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伸缩杆下端设有手持部,该手持部上设有拍摄按钮。 

[0014]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手持部包括一防滑区,所述防滑区设有防滑纹。 

[0015]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手持部的底端设有电源开关。 

[0016]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手持部的底端设有“USB”接口。 

[0017]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载物台的上表面为前端高后端低的曲面。 

[0018]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夹紧机构设置于所述载物台的上表面的后端,所述折弯部沿所述载物台的上表面的前端方向凸起。 

[0019]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折弯部沿载物台的上表面的前端方向凸起位置设有一提手以及一体式设于提手下方的软垫。 

[0020]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提手上设有防滑纹。 

[00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夹持装置一体式转动连接于伸缩杆的顶端,使用时无需临时组装,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方便;使用后直接将伸缩杆收容于载物台的缺口及夹紧机构的折弯部,不需额外占用空间,便于携带。 

[0022]附图说明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自拍装置使用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自拍装置收拢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自拍装置另一使用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图3中A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自拍装置收拢状态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自拍装置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0]具体实施方式 

[0031]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3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体式自拍装置,包括伸缩杆1及用于夹持拍摄设备的夹持装置2,所述夹持装置2包括载物台21及设于载物台21上方的可拉伸夹紧机构22,所述夹持装置2一体式转动连接于所述伸缩杆1的顶端。所述载物台21上设有一缺口211,所述夹紧机构22中部设有一与所述缺口211位置相对应的折弯部221,所述伸缩杆折叠后可容置于所述缺口211及折弯部221。具体地,在不使用时,转动所述伸缩杆1,使其容置于所述缺口211及折弯部221(也即,将所述伸缩杆1收拢后折叠至所述缺口211及折弯部221位置);使用时再将伸缩杆1从缺口211及折弯部221转出。所述夹持装置2 一体式转动连接于伸缩杆1的顶端,使用时无需临时组装,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方便;使用后直接将伸缩杆1收容于载物台21的缺口211及夹紧机构22的折弯部221,不需额外占用空间,便于携带。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1包括若干伸缩节11。在使用该自拍装置时,通过拉伸伸缩节11可将伸缩杆1拉至适宜长度,将夹持在夹持装置2上的拍摄设备支离使用者一定的距离。所述伸缩节11大于一节。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自拍装置还包括一遥控组件,通过遥控组件和拍摄设备无线连接并控制拍摄设备进行自拍,从而获得更大更好的拍摄角度,提高使用者的拍摄体验。所述无线连接可为wifi或蓝牙等任何无线连接的方式。 

[0033]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的伸缩杆1上端设有一连接头12,该连接头12与所述伸缩杆1最上端的伸缩节11一体式设置。所述连接头12与所述夹持装置2转动连接,且转动连接位置设有锁紧装置13。所述转动连接优选为铰连连接。具体地,携带该一体式自拍装置时,可将所述连接头12收纳于载物台21的缺口211位置,此时所述折弯部221的凹陷位置也恰好可容纳所述伸缩杆1,因此该自拍装置在解决一体化的同时,不会占用多余的空间,非常方便携带。所述该锁紧装置13不仅用于锁紧连接头12与夹持装置2,同时作为连接头12与夹持装置2之间的转动轴。通过在连接头12与夹持装置2之间设置铰连,可实现自拍或其它拍摄时对拍摄设备拍摄角度的调整,以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1下端设有手持部14,该手持部14上设有拍摄按钮15。所述手持部14包括一防滑区141,所述防滑区141设有防滑纹。具体的所述拍摄按钮15设置于所述防滑区141前端,使用该一体式自拍装置时,手握防滑区141,大拇指可轻松搭在所述拍摄按钮15上。进一步地,所述手持部14内部设有遥控组件,所述拍摄按钮15为遥控组件的一部分,所述 手持部14的底端设有电源开关16,该电源开关16用于控制遥控组件电源的开启和关闭。电源开关16设置于手持部14的底端可防止拍摄操作时误操作的发生。进一步地,所述手持部14的底端设有USB接口17。所述USB接口17与遥控组件的电路板电连接,以实现遥控组件与计算机的数据交换,或对遥控组件的软件进行更新,同时遥控组件内的蓄电池通过该USB接口17进行充电。 

[0034]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的载物台21的上表面为前端高后端低的曲面。所述夹紧机构22设置于所述载物台21的上表面的后端,所述折弯部221沿所述载物台21的上表面的前端方向凸起。所述折弯部221沿载物台21的上表面的前端方向凸起位置设有一提手23以及一体式设于提手23下方的软垫24。所述拉手上设有防滑纹。具体地,所述载物台21上表面后端设有两根支撑臂212,所述的夹紧机构22包括活动杆222及弹性装置223,该活动杆222的两端分别可拉伸地设置于两支撑臂212内,所述折弯部221设于活动杆222的中部,且该折弯部221位于载物台21上表面前端的上方,所述软垫24包裹于所述折弯部221。所述弹性装置223设于活动杆222与支撑臂212之间,更进一步的,该弹性装置223与活动杆222的两端均设置于支撑臂212的内腔,且该弹性装置223的两端分别抵靠活动杆222和支撑臂212的内腔,弹性装置223优选为弹簧。使用时,手动向上拉动提手23带动活动杆222向上移动,活动杆222的移动使得载物台21与软垫24之间的距离增大,当该距离大于拍摄设备的尺寸时,将拍摄设备放置于载物台21上,松开活动杆222后,设置在所述活动杆222与支撑臂212之间的弹性装置223带动活动杆222下移,从而夹紧拍摄设备。 

[003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H公司

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和用户设备CN201010104157.0

1.一种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移动终端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中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所述容器包括容纳组件的显示区域和隐藏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示消息中包含组件移动方向信息;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中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中包含的组件移动方向信息,对所述显示区域中所述组件移动方向所指向的部分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中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所述显示区域中任一部分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所述显示区域的整体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的整体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之后,还包括:
接收用户的移动指令;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移动指令将所述组件从所述缩小的显示区域移动到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将所述组件从所述缩小的显示区域移动到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中,包括:
在所述组件从所述缩小的显示区域移动到与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的交界处后,所述移动终端将所述屏幕显示的内容平移切换或者翻转切换成全部显示隐藏区域,以使所述组件被移动到隐藏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示消息中包含屏幕扩展指令;
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之后,还包括: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屏幕扩展指令,在所述屏幕中显示新显示区域,所述新显示区域为缩小的原显示区域以及显示在屏幕中的隐藏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之后,还包括:
接收用户的程序处理指令,对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上显示的程序组件进行处理。

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中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所述容器包括容纳组件的显示区域和隐藏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示消息中包含组件移动方向信息;
处理模块根据所述组件移动方向信息,对所述显示区域中所述组件移动方向所指向的部分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所述显示区域中任一部分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所述显示区域的整体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的整体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的移动指令;
移动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移动指令将所述组件从所述缩小的显示区域移动到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组件从所述缩小的显示区域移动到与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的交界处后,将所述屏幕显示的内容平移切换或者翻转切换成全部显示隐藏区域,以使所述组件被移动到隐藏区域中。
15.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的屏幕扩展指令;
扩展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屏幕扩展指令,在所述屏幕中显示新显示区域,所述新显示区域为缩小的原显示区域以及显示在屏幕中的隐藏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的程序处理指令;
程序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程序处理指令对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上显示的程序组件进行处理。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和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以下简称:UE),例如手机、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以下简称:PC)以及便携式游戏机(Play Station Portable,以下简称:PSP)等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每种UE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上都可以放置很多组件,例如PC中各种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Widget、文件或文件夹等,从而便于用户使用这些组件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打开文件或者进入相应的应用程序。 
[0003]在现有技术中,这些组件被容纳在UE的容器中。所谓容器,即为容纳组件的区域,而UE的显示屏所显示的区域即为容器的一部分,该显示屏区域显示有容器的一部分组件。因此,容器的尺寸一般来说是适应UE的显示屏幕或者大于UE显示屏的尺寸的,相应地,容器可以分为显示区域和隐藏区域。在UE显示屏中只能显示容器中的众多组件中的一部分组件,而其余组件则放置在容器的隐藏区域中。为了对显示区域中所需显示的组件进行编辑,用户可以将显示区域的组件移动到隐藏区域,也可以将隐藏区域的组件移动到显示区域。现有的组件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触摸屏上,用户可以采用触摸方式移动组件,从而使组件在显示区域上移动,或者在显示区域和隐藏区域之间移动;另一种是在非触摸屏上,用户可以通过点击鼠标等方式使组件在显示区域上移动,或者在显示区域和隐藏区域之间移动。 
[0004]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5]用户由于不了解容器的特点,无法正确地对容器中的组件进行操作, 

发明内容
[0006]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和用户设备。 
[000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包括: 
[0008]移动终端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0009]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中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所述容器包括容纳组件的显示区域和隐藏区域。 
[001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0011]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0012]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中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所述容器包括容纳组件的显示区域和隐藏区域。 
[0013]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对组件进行处理时,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可以动态缩小,从而在屏幕上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对显示区域和隐藏区域的组件进行处理。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对容器中所有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014]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0017]图2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0018]图3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 
[0019]图4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 
[0020]图5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五的流程图; 
[0021]图6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六的流程图; 
[0022]图7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七的流程图; 
[0023]图8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八的流程图; 
[0024]图9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0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1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2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实施例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9]在目前的智能UE中,移动组件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操作。当组件处于允许移动的模式下,例如编辑模式时,用户可以采用拖拽以及鼠标、光标或者焦点转移等方式移动组件,从而将可以将组件移动至UE容器中的任一位置。但是,现有的用户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而且,受操作习惯的影响,用户并不知道UE屏幕的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也可以放置组件。而且,即使用户知道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用户在将组件移动到UE屏幕的显示区域边缘的时候,只有停留几秒才能将当前 的显示区域切换到相邻隐藏区域,而用户往往认为直接将组件移动到屏幕边缘就能达到将组件移动到容器中的隐藏区域的目的,从而导致组件移动操作失败。 
[003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件显示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中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所述容器包括容纳组件的显示区域和隐藏区域。 
[0031]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对组件进行处理时,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可以动态缩小,从而在屏幕上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对显示区域和隐藏区域的组件进行处理。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对容器中所有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032]下面采用几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0033]实施例一 
[0034]图1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0035]步骤101、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0036]举例来说在,本实施例中,该指示消息可以是某一组件或者某些组件处于选定状态的指示消息,或者是用户点击移动终端的某一按键后触发的指示消息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任何方式实现移动终端获取某一个组件或者某些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此处不再赘述。 
[0037]当需要移动放置在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内的一个组件或者几个组件时,用户可以将这一个组件或者几个组件的状态触发为可处理模式,从 而使得这一个组件或者几个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方式触发组件处于可处理模式的方式,例如,若UE为PC,则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击组件,从而触发该组件处于可处理模式;若UE为移动终端,则用户可以采用焦点转移的方式选中组件,从而触发该组件处于可处理模式。当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包括但并不限于上述方式来触发组件处于可处理模式。 
[0038]当用户完成上述操作时,UE即可获取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0039]步骤102、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0040]当UE获取该指示消息后,即可获知用户需要处理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组件,因此,UE可以对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原先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在缩小处理后仅占整个屏幕的部分区域,而缩小后屏幕空余出的区域则可以用于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在屏幕上显示隐藏区域,即可提示用户:组件可以被移动到显示出的隐藏区域中。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UE可以为现有带屏幕显示的任意设备,例如PC,移动终端,PSP,MP4等,组件可以为现有的任意可以移动的系统对象,如Widget、快捷方式、文件或者文件夹等。当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UE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设备,组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系统对象。 
[0042]本实施例中,用户需要移动组件时,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可以动态缩小,从而在屏幕上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隐藏区域中。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移动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进而提高组件移动操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 体验。 

[0043]实施例二 
[0044]图2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0045]步骤201、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0046]该指示消息中包含组件移动方向信息。步骤201的执行过程与图1所示的步骤101的执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047]步骤202、根据所述指示消息中包含的组件移动方向信息,对所述显示区域中所述组件移动方向所指向的部分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0048]在本实施例中,UE获取的指示消息中可以包含组件移动方向信息,该组件移动方向信息可以是用户移动组件的趋势方向。 
[0049]举例来说,若UE获取的指示消息中包含的组件移动方向为屏幕的右侧,则UE可以对该容器显示在该屏幕的右侧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从而在该屏幕显示区域的右侧空余出的区域中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右侧的容器的隐藏区域。若UE获取的指示消息中包含的组件移动方向为屏幕的上侧,则UE可以对该容器显示在该屏幕的上侧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从而在该屏幕显示区域的上侧空余出的区域中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侧的容器的隐藏区域。 
[005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UE在对显示区域中与组件移动方向所指向的部分进行缩小处理时,既可以将与该移动方向相对应的屏幕的一侧均缩小,也可以仅将该屏幕一侧的一部分进行缩小处理,只要能够显示出容器的隐藏区域即可。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方式。 
[0051]本实施例中,用户需要移动组件时,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可以根据用户移动组件的方向动态缩小,从而在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容器的隐 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隐藏区域中。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移动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进而提高组件移动操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052]实施例三 
[0053]图3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0054]步骤301、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0055]步骤301的执行过程与图1所示的步骤101的执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056]步骤302、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所述显示区域中任一部分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0057]本实施例中,UE在获取指示消息后,可以对显示区域中任一部分区域进行缩小处理。UE可以根据预定策略或者随机确定对哪一部分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及所需缩小的区域面积。因此,屏幕在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中即可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容器的隐藏区域。 
[0058]本实施例中,用户需要移动组件时,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可以随机地或者按照预定策略进行动态缩小,从而在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容器的隐藏区域中。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移动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进而提高组件移动操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059]实施例四 
[0060]图4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0061]步骤401、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0062]步骤401的执行过程与图1所示的步骤101的执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063]步骤402、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所述显示区域的任一条边上的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的一条边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0064]本实施例与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UE在获取该指示消息后,可以将容器的显示区域中的任一条边上的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例如对容器的显示区域的左边、右边、上边或下边进行缩小处理,从而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容器的隐藏区域。 
[0065]本实施例中,用户需要移动组件时,UE可以将屏幕上的显示区域的任一条边进行动态缩小处理,从而在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容器的隐藏区域中。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移动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进而提高组件移动操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066]实施例五 
[0067]图5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五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0068]步骤501、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0069]步骤501的执行过程与图1所示的步骤101的执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070]步骤502、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所述显示区域的整体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的整体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0071]本实施例与图3或者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在对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时,是将该显示区域的整体进行缩小,从而将该显示区域的周边区域全部空余出来,以在该显示区域的周边区域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周边上的容器的隐藏区域中。 
[0072]本实施例中,用户需要移动组件时,UE可以将屏幕上的显示区域的整体进行动态缩小处理,从而在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周边区域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容器的隐藏区域中。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移动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进而提高组件移动操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073]实施例六 
[0074]图6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六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0075]步骤601、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0076]步骤601的执行过程与图1所示的步骤101的执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077]步骤602、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0078]步骤602的执行过程与图1所示的步骤102的执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079]需要说明的是,步骤602的实现方式可以采用图2~图5所示的任一种方式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0080]步骤603、接收用户的移动指令,根据所述移动指令将所述组件从所述缩小的显示区域移动到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中。 
[0081]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步骤603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实现。 
[0082]一种实现方式可以为:在所述组件从所述缩小的显示区域移动到与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的交界处后,将所述屏幕显示的内容平移切换成全部显示隐藏区域,以使所述组件被移动到隐藏区域中。 
[0083]在本实现方式中,容器可以为平面形式,即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和未显示在屏幕上的隐藏区域处于同一平面上。因此,当组件被移动到缩小的显示区域与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的交界时,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采用平移方式切换成整个屏幕全部显示隐藏区域,从而使组件被移动到容器的隐藏区域中。 
[0084]另一种实现方式可以为:在所述组件从所述缩小的显示区域移动到与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的交界处后,将所述屏幕显示的内容翻转切换成全部显示隐藏区域,以使所述组件被移动到隐藏区域中。 
[0085]在本实现方式中,容器可以为立体形状,即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和未显示在屏幕上的隐藏区域可以分别处于容器的不同表面上。当组件被移动到缩小的显示区域与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的交界时,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采用翻转方式切换成整个屏幕全部显示隐藏区域,从而使组件被移动到容器的隐藏区域中。 
[0086]以该容器为立方体形状举例来说,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可以为该立方体的一个表面,而立方体的其它五个表面均为未显示在屏幕上的隐藏区域。当需要移动组件时,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可以整体缩小,从而在屏幕上显示出容器上与显示区域这一个表面相邻的四个表面上的部分隐藏区域。当组件被移动到缩小的显示区域与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的交界时, 例如移动到右侧交界时,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被翻转。该过程类似于推动立方体形状的容器,从而使隐藏区域所在的五个表面分别显示在屏幕上,从而使组件被移动到容器的隐藏区域中。 
[008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现方式中的容器并不限于立方体的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可以将该容器的形状设置为任一立体形状。 
[0088]本实施例中,用户需要移动组件时,UE可以将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动态缩小处理,从而在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容器的隐藏区域中。而且,在组建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组建移动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移动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进而提高组件移动操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089]实施例七 
[0090]图7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七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0091]步骤701、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0092]步骤701获取的是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也即组件处于可编辑模式,步骤701的执行过程与图1所示的步骤101的执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093]步骤702、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0094]步骤702的执行过程与图1所示的步骤102的执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095]需要说明的是,步骤702的实现方式可以采用图2~图5所示的任一种方 式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0096]步骤703、接收用户的屏幕扩展指令,根据所述屏幕扩展指令,在所述屏幕中显示新显示区域,所述新显示区域为缩小的原显示区域以及显示在屏幕中的隐藏区域。 
[0097]具体来说,对屏幕上的显示区域缩小后,通过露出隐藏区域,可以提示用户在隐藏区域中还存放有可用的组件,因此,用户可以向UE发送屏幕扩展指令。该屏幕扩展指令可以用于指示UE在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上显示隐藏的组件。因此,UE在屏幕上既可以显示出原先显示在显示区域的组件,也可以显示出原先存放在隐藏区域的组件,从而通过屏幕扩展,在屏幕上显示出更加多的组件供用户使用。举例来说,在对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之前,UE可以在该屏幕上显示9个组件;在对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之后,UE可以在露出的隐藏区域上再显示3个组件,从而使得在当前的屏幕上可以显示12个组件。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组件显示尺寸以及组件显示形式,在显示区域缩小后露出的隐藏区域上显示更多的组件,供用户方便地对这些组件进行操作,从而使得用户体验较好。 

[0098]实施例八 
[0099]图8为本发明组件显示处理方法实施例八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0100]步骤801、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 
[0101]步骤801获取的是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也即组件处于可编辑模式,步骤801的执行过程与图1所示的步骤101的执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102]步骤802、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0103]步骤802的执行过程与图1所示的步骤102的执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104]需要说明的是,步骤802的实现方式可以采用图2~图5所示的任一种方式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0105]步骤803、接收用户的程序处理指令,对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上显示的程序组件进行处理。 
[0106]具体来说,对屏幕上的显示区域缩小后,通过露出隐藏区域,可以提示用户在隐藏区域中还存放有可用的组件,因此,用户可以向UE发送程序处理指令以对在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上显示隐藏的组件进行处理,该处理可以包括打开程序组件,删除程序组件等等操作,而且该程序组件的类型也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意类型,例如记事本程序组件等。因此,用户既可以对原先显示在显示区域的组件进行处理,也可以对原先存放在隐藏区域的组件进行处理,为用户处理存放在隐藏区域的组件提供了方便,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107]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108]图9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UE可以包括:获取模块11和处理模块12,其中,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处理模块12用于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容器中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所述容器包括容纳组件的显示区域和隐藏区域。 
[0109]本实施例的UE可以为现有带屏幕显示的任意设备,例如PC,移动终端, PSP,MP4等。本实施例的UE,当用户需要对组件进行处理时,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可以动态缩小,从而在屏幕上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对显示区域和隐藏区域的组件进行处理。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对容器中所有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110]对于该指示消息为组件处于待处理状态的指示消息时,其实现原理与图1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因此,本实施例的UE可以为用户移动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进而提高组件移动操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111]本发明用户设备实施例二可以采用图7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12用于根据所述指示消息中包含的组件移动方向信息,对所述显示区域中所述组件移动方向所指向的部分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0112]本实施例的UE,其实现原理与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113]本实施例的UE在用户需要移动组件时,可以根据用户移动组件方向对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动态缩小,从而在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隐藏区域中。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移动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进而提高组件移动操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114]本发明用户设备实施例三可以采用图7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12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所述显示区域中任一部分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 隐藏区域。 
[0115]本实施例的UE,其实现原理与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116]本实施例的UE在用户需要移动组件时,可以对屏幕上的显示区域随机地或者按照预定策略进行动态缩小,从而在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容器的隐藏区域中。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移动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进而提高组件移动操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117]本发明用户设备实施例四可以采用图7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12用于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所述显示区域的任一条边上的区域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的一条边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藏区域。 
[0118]本实施例的UE,其实现原理与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119]本实施例的UE在用户需要移动组件时,可以将屏幕上的显示区域的任一条边进行动态缩小处理,从而在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容器的隐藏区域中。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移动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进而提高组件移动操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120]本发明用户设备实施例五可以采用图7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12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所述显示区域的整体进行缩小处理,以使所述屏幕在所述显示区域的整体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所述容器的隐 藏区域。 
[0121]本实施例的UE,其实现原理与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122]本实施例的UE在用户需要移动组件时,可以将屏幕上的显示区域的整体进行动态缩小处理,从而在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周边区域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容器的隐藏区域中。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移动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进而提高组件移动操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123]图10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UE在图9所示的UE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2可以包括:第一接收单元121和移动单元122,第一接收单元121用于接收用户的移动指令;该移动单元122用于根据所述移动指令将所述组件从所述缩小的显示区域移动到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中。 
[0124]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该移动单元122可以采用两种实现方式实现组件的移动。一种是移动单元122用于在所述组件从所述缩小的显示区域移动到与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的交界处后,将所述屏幕显示的内容平移切换成全部显示隐藏区域,以使所述组件被移动到隐藏区域中。另一种是移动单元122用于在所述组件从所述缩小的显示区域移动到与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的交界处后,将所述屏幕显示的内容翻转切换成全部显示隐藏区域,以使所述组件被移动到隐藏区域中。 
[0125]本实施例的UE,其实现原理与图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126]本实施例的UE在用户需要移动组件时,可以将屏幕上的显示区域进行动态缩小处理,从而在显示区域缩小后空余出的区域显示容器的隐藏区域, 以此提示用户可以将组件移动到显示在屏幕上的容器的隐藏区域中。而且,在组建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组建移动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不管用户是否了解容器大于UE显示区域的特点,均可以提示用户组件的放置位置不仅是容器显示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容器中除去显示区域以外的隐藏区域,从而为用户移动组件的操作提供方便,进而提高组件移动操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体验。 
[0127]图11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UE在图9所示的UE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2可以包括:第二接收单元123和扩展单元124,其中第二接收单元123用于接收用户的屏幕扩展指令;扩展单元124用于根据所述屏幕扩展指令,在所述屏幕中显示新显示区域,所述新显示区域为缩小的原显示区域以及显示在屏幕中的隐藏区域。 
[0128]本实施例的UE,其实现原理与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129]本实施例的UE在屏幕上既可以显示出原先显示在显示区域的组件,也可以显示出原先存放在隐藏区域的组件,从而通过屏幕扩展,在屏幕上显示出更加多的组件供用户使用,从而使得用户方便地对这些组件进行操作,用户体验较好。 
[0130]图12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实施例八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UE在图9所示的UE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处理模块12可以包括:第三接收单元125和程序处理单元126,其中第三接收单元125用于接收用户的程序处理指令;程序处理单元126对所述屏幕显示的隐藏区域上显示的程序组件进行处理。 
[0131]本实施例的UE,其实现原理与图8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132]本实施例的UE中,用户既可以对原先显示在显示区域的组件进行处理, 也可以对原先存放在隐藏区域的组件进行处理,为用户处理存放在隐藏区域的组件提供了方便,用户体验较好。 
[01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十大发明 之 一碰直达,文件轻松互传

> 专利家族1:一种文件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492678A
> 专利家族2: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PCT/CN2018/110304

为解决人们工作、生活多种终端之间文件和图片互通分享难的问题,华为业界首创,提出软硬件结合,业内全新多终端交互方式。 无论是手机,平板,穿戴设备,还是家里的电视,车……所有终端之间文件传输一触直达,传输的触发行为由操作系统OS 内迁移到OS 外,实现极简高效的用户体验,只要轻轻一碰,10MB 文件毫秒级传送。并且通过OpenLab 平台,把碰一碰SDK 开放给第三方应用, 构建智慧互联生态。

CN111492678A 一种文件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1.一种文件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应用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输文件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芯片,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有电子标签或者第二NFC芯片,所述电子标签中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或者用于获取蓝牙地址的标签ID,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显示第一界面,所述第一界面是第一应用的图形用户界面;
在所述第一NFC芯片与所述电子标签或者所述第二NFC芯片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第一场景;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通知的所述第二设备当前所处的第二场景;
当所述第一场景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场景的优先级时,所述第一设备自动通过由所述蓝牙地址建立的通信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第一文件;
当所述第一场景的优先级低于所述第二场景的优先级时,所述第一设备自动接收所述第二设备通过由所述蓝牙地址建立的通信连接发送的第二界面对应的第二文件,所述第二界面为所述第二设备当前显示的图形用户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场景的优先级与所述第二场景的优先级相同时,所述第一设备显示第三界面,所述第三界面用于确认由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文件或者由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文件;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用户在所述第三界面的第一操作,所述第一操作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文件;
响应于所述第一操作,所述第一设备自动通过由所述蓝牙地址建立的通信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第一文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用户在所述第三界面的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文件;
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所述第一设备自动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通知消息,所述通知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文件;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通过由所述蓝牙地址建立的通信连接发送的所述第二界面对应的第二文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中保存了预设的多个场景中每个场景的场景信息和优先级;
其中,所述场景信息至少包括应用标识信息和用户操作信息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多个场景包括所述第一场景和所述第二场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场景信息包括应用标识信息,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第一场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一界面所属的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
当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应用标识信息匹配时,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一场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的多个场景包括:场景一和场景二,所述场景一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二的优先级;
所述场景一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预设的至少一个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
所述场景二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非可标识应用对应的应用标识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场景信息包括用户操作信息,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第一场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开始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时间,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开始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时间以及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接收到的用户操作,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用户操作,所述第三预设时间段的截止时间为所述当前时刻;
当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用户操作信息匹配时,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一场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开始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时间,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开始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时间以及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接收到的用户操作;
所述预设的多个场景包括:场景一、场景二、场景三和场景四;所述场景一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二的优先级,所述场景二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三的优先级,所述场景三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四的优先级;
所述场景一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第三操作;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是第一时刻之前的一个时间段,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截止时间是所述第一时刻,所述第一时刻是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时刻;
所述场景二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第三操作,并且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后接收到第四操作;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是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之前的另一时间段,所述第二预设时间的截止时间是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的开始时刻;
所述场景三的用户操作信息:电子设备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第三操作,并且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后未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
所述场景四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接收到对来自其他电子设备的消息的第五操作,响应于所述第五操作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用户操作,所述第三预设时间段的截止时间为所述当前时刻;
所述预设的多个场景包括:场景一和场景二;所述场景一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二的优先级;
所述场景一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三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户操作;
所述场景二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三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用户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当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用户操作信息匹配时,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一场景,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三操作,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一,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一;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五操作显示所述第一界面,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四,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四;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三操作,且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二,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二;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三操作,且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未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三,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三。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场景信息包括应用标识信息和用户操作信息,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第一场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开始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时间,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开始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时间以及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接收到的用户操作;
当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应用标识信息匹配,且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用户操作信息匹配时,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一场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的多个场景包括以下场景中的两个或多个:场景一、场景二、场景三、场景四和场景五;
所述场景一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二的优先级,所述场景二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三的优先级,所述场景三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四的优先级,所述场景四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五的优先级;
所述场景一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预设的至少一个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所述场景一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第三操作;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是第一时刻之前的一个时间段,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截止时间是所述第一时刻,所述第一时刻是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时刻;
所述场景二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预设的至少一个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所述场景二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第三操作,并且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后接收到第四操作;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是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之前的另一时间段,所述第二预设时间的截止时间是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的开始时刻;
所述场景三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预设的至少一个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所述场景三的用户操作信息:电子设备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第三操作,并且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后未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
所述场景四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非可标识应用对应的应用标识信息;所述场景四的用户操作信息对电子设备是否接收到用户操作以及接收到用户操作的时间没有要求;
所述场景五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预设的至少一个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所述场景五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接收到对来自其他电子设备的消息的第五操作,响应于所述第五操作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当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应用标识信息匹配,且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用户操作信息匹配时,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一场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判断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与所述可识别应用的标识信息是否匹配;
当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与所述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不匹配时,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四,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与任一个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匹配时,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三操作,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一,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一;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五操作显示所述第一界面,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五,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五;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三操作,且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二,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二;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三操作,且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未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三,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三。
15.根据权利要求1-3、5-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由所述蓝牙地址建立的通信连接为蓝牙连接,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蓝牙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所述蓝牙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3、5-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由所述蓝牙地址建立的通信连接为无线保真Wi-Fi连接,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蓝牙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蓝牙连接;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蓝牙连接与所述第二设备交互Wi-Fi连接参数;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Wi-Fi连接参数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所述Wi-Fi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3、5-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设备中配置有所述电子标签,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
所述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从所述电子标签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18.根据权利要求1-3、5-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设备中配置有所述电子标签,所述设备信息包括所述标签ID;
所述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从所述电子标签获取所述标签ID,并查找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
若所述第一设备未查找到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所述第一设备搜索周围的蓝牙设备,并显示第四界面,所述第二界面包括至少一个蓝牙选项,每个蓝牙选项对应于所述第一设备搜索到的一个蓝牙设备;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用户对所述至少一个蓝牙选项中的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蓝牙选项对应于所述第二设备;
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蓝牙选项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设备保存所述标签ID与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的对应关系;
或者,
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一NFC芯片,向所述电子标签传输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为第一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屏、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芯片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支持所述处理器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所述存储器、所述显示屏、所述通信接口、所述第一NFC芯片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信息;
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第一界面,所述第一界面是第一应用的图形用户界面;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第一NFC芯片与所述第二设备的电子标签或者第二NFC芯片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第一NFC芯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所述电子标签中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或者用于获取蓝牙地址的标签ID;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所处的第一场景;接收所述第二设备通知的所述第二设备当前所处的第二场景;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对比所述第一场景的优先级和所述第二场景的优先级的高低;当所述第一场景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场景的优先级时,自动通过由所述蓝牙地址建立的通信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第一文件;当所述第一场景的优先级低于所述第二场景的优先级时,自动接收所述第二设备通过由所述蓝牙地址建立的通信连接发送的第二界面对应的第二文件,所述第二界面为所述第二设备当前显示的图形用户界面。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还用于当所述第一场景的优先级与所述第二场景的优先级相同时,显示第三界面,所述第三界面用于确认由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文件或者由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文件;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接收用户在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三界面的第一操作,所述第一操作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文件;响应于所述第一操作,自动通过由所述蓝牙地址建立的通信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第一文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接收用户在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三界面的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文件;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自动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通知消息,所述通知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传输文件;
接收所述第二设备通过由所述蓝牙地址建立的通信连接发送的所述第二界面对应的第二文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0-2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器中保存了多个场景中每个场景的场景信息和优先级;
其中,所述场景信息至少包括应用标识信息和用户操作信息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多个场景包括所述第一场景和所述第二场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场景信息包括应用标识信息;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第一场景,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界面所属的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
当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应用标识信息匹配时,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一场景。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的多个场景包括:场景一和场景二,所述场景一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二的优先级;
所述场景一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预设的至少一个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
所述场景二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非可标识应用对应的应用标识信息。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场景信息包括用户操作信息;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第一场景,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开始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时间,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开始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时间以及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接收到的用户操作,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用户操作,所述第三预设时间段的截止时间为所述当前时刻;
当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用户操作信息匹配时,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一场景。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开始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时间,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开始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时间以及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接收到的用户操作;
所述预设的多个场景包括:场景一、场景二、场景三和场景四;所述场景一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二的优先级,所述场景二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三的优先级,所述场景三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四的优先级;
所述场景一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第三操作;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是第一时刻之前的一个时间段,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截止时间是所述第一时刻,所述第一时刻是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时刻;
所述场景二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第三操作,并且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后接收到第四操作;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是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之前的另一时间段,所述第二预设时间的截止时间是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的开始时刻;
所述场景三的用户操作信息:电子设备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第三操作,并且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后未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
所述场景四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接收到对来自其他电子设备的消息的第五操作,响应于所述第五操作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用户操作,所述第三预设时间段的截止时间为所述当前时刻;
所述预设的多个场景包括:场景一和场景二;所述场景一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二的优先级;
所述场景一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三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户操作;
所述场景二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三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用户操作。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当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用户操作信息匹配时,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一场景,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三操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一,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一;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五操作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四,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四;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三操作,且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二,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二;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三操作,且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未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三,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三。
3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场景信息包括应用标识信息和用户操作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第一场景,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
获取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开始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时间,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开始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时间以及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接收到的用户操作;
当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应用标识信息匹配,且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用户操作信息匹配时,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一场景。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的多个场景包括以下场景中的两个或多个:场景一、场景二、场景三、场景四和场景五;
所述场景一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二的优先级,所述场景二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三的优先级,所述场景三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四的优先级,所述场景四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场景五的优先级;
所述场景一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预设的至少一个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所述场景一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第三操作;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是第一时刻之前的一个时间段,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的截止时间是所述第一时刻,所述第一时刻是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时刻;
所述场景二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预设的至少一个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所述场景二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第三操作,并且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后接收到第四操作;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是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之前的另一时间段,所述第二预设时间的截止时间是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的开始时刻;
所述场景三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预设的至少一个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所述场景三的用户操作信息:电子设备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的第三操作,并且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后未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
所述场景四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非可标识应用对应的应用标识信息;所述场景四的用户操作信息对电子设备是否接收到用户操作以及接收到用户操作的时间没有要求;
所述场景五的应用标识信息包括:预设的至少一个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所述场景五的用户操作信息包括:电子设备接收到对来自其他电子设备的消息的第五操作,响应于所述第五操作电子设备显示当前界面。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用于当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应用标识信息匹配,且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与所述第一场景的用户操作信息匹配时,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一场景,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
判断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与所述可识别应用的标识信息是否匹配;
当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与所述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不匹配时,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四,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四。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第一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与任一个可识别应用的应用标识信息匹配时,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三操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一,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一;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五操作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五,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五;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三操作,且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二,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二;
如果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用户操作信息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三操作,且所述第一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后未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所述场景三,所述第一场景为所述场景三。
34.根据权利要求20-22、24-3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接口包括蓝牙模块;所述由所述蓝牙地址建立的通信连接为蓝牙连接;
所述蓝牙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蓝牙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所述蓝牙连接。
35.根据权利要求20-22、24-3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接口包括蓝牙模块和无线保真Wi-Fi模块;所述由所述蓝牙地址建立的通信连接为无线保真Wi-Fi连接;
所述蓝牙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蓝牙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蓝牙连接;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所述蓝牙模块建立的所述蓝牙连接与所述第二设备交互Wi-Fi连接参数;
所述Wi-Fi模块,用于通过所述Wi-Fi连接参数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所述Wi-Fi连接;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自动通过所述Wi-Fi模块建立的所述Wi-Fi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文件,或者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文件。
36.根据权利要求20-22、24-3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设备中配置有所述电子标签,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一NFC芯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一NFC芯片从所述电子标签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37.根据权利要求20-22、24-3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设备中配置有所述电子标签,所述设备信息包括所述标签ID;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一NFC芯片从所述电子标签获取所述标签ID,并查找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若所述第一设备未查找到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搜索周围的蓝牙设备;
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第四界面,所述第二界面包括至少一个蓝牙选项,每个蓝牙选项对应于所述处理器搜索到的一个蓝牙设备;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接收用户对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至少一个蓝牙选项中的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蓝牙选项对应于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获取所述第一蓝牙选项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器,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保存所述标签ID与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的对应关系;
或者,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通过所述第一NFC芯片,向所述电子标签传输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39.一种文件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应用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输文件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芯片,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有电子标签或者第二NFC芯片,所述电子标签中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显示第一界面,所述第一界面是第一应用的图形用户界面;
所述第一NFC芯片与所述电子标签或者所述第二NFC芯片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当前处于第一场景;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通知的所述第二设备当前所处的第二场景;
当所述第一场景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场景的优先级时,所述第一设备自动通过由所述设备信息建立的通信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第一文件;
当所述第一场景的优先级低于所述第二场景的优先级时,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自动通过由所述设备信息建立的通信连接发送的第二界面对应的第二文件,所述第二界面为所述第二设备当前显示的图形用户界面。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或者用于获取蓝牙地址的标签ID;
所述通信连接包括蓝牙连接;或者,所述通信连接包括无线保真Wi-Fi连接;或者,所述通信连接包括蓝牙连接和Wi-Fi连接。
41.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
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9和39-40中任一项所述的文件传输方法。
WO2020062344A1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于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传输文件,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芯片,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有电子标签,所述电子标签中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或者用于获取蓝牙地址的标签ID,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显示第一界面,所述第一界面包括第一文件的图像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的NFC芯片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蓝牙地址对应的蓝牙连接,与所述第二设备交互无线保真Wi-Fi连接参数,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一Wi-Fi连接;
在所述第一Wi-Fi连接建立后,所述第一设备自动通过所述第一Wi-Fi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文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界面还包括第二文件的图像信息;
在所述第一设备自动通过所述第一Wi-Fi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文件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显示第二界面,所述第二界面中包括与所述第一文件和所述第二文件一一对应的信息项;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用户对第一信息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信息项是所述第一文件对应的信息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界面还包括第二文件的图像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自动通过所述第一Wi-Fi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第二文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从所述电子标签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信息包括所述标签ID;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从所述电子标签获取所述标签ID,并查找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
若所述第一设备未查找到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所述第一设备搜索周围的蓝牙设备,并显示第三界面,所述第三界面包括至少一个蓝牙选项,每个蓝牙选项对应于所述第一设备搜索到的一个蓝牙设备;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用户对所述至少一个蓝牙选项中的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蓝牙选项对应于所述第二设备;
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蓝牙选项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设备保存所述标签ID与所 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的对应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中保存了所述标签ID,以及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查找到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蓝牙地址对应的蓝牙连接,与所述第二设备交互Wi-Fi连接参数,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一Wi-Fi连接;
在所述第一Wi-Fi连接建立后,所述第一设备自动通过所述第一Wi-Fi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文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NFC芯片,向所述电子标签传输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界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图片,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第一界面中的至少一个图片;
或者,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的主界面,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主界面的截图;
或者,所述第一界面是视频播放界面,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第一设备正在播放的视频文件或者第一设备正在播放的视频文件的地址信息;
或者,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的浏览器页面,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浏览器页面的页面地址或者截图;
或者,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打开的一个文档的图像信息,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第一设备当前打开的文档。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文件传输完成后,所述第一设备断开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所述第一Wi-Fi连接,并保持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所述蓝牙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断开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所述第一Wi-Fi连接,并保持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所述蓝牙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保持的所述蓝牙连接再次与所述第二设备交互无线保真Wi-Fi连接参数,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二Wi-Fi连接;
在所述第二Wi-Fi连接建立后,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二Wi-Fi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第三文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蓝牙地址对应的蓝牙连接为: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首次建立蓝牙连接后自动保持的蓝牙长连接。
1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于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传输文件,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芯片,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有电子标签,所述电子标签中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或者用于获取蓝牙地址的标签ID,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显示第一界面,所述第一界面包括第一文件的图像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的NFC芯片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在所述蓝牙地址对应的蓝牙连接建立后,所述第一设备自动通过所述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文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界面还包括第二文件的图像信息;
在所述第一设备自动通过所述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文件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显示第二界面,所述第二界面中包括与所述第一文件和所述第二文件一一对应的信息项;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用户对第一信息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信息项是所述第一文件对应的信息项。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界面还包括第二文件的图像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自动通过所述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二文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从所述电子标签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17.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信息包括所述标签ID;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从所述电子标签获取所述标签ID,并查找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
若所述第一设备未查找到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所述第一设备搜索周围的蓝牙设备,并显示第三界面,所述第三界面包括至少一个蓝牙选项,每个蓝牙选项对应于所述第一设备搜索到的一个蓝牙设备;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用户对所述至少一个蓝牙选项中的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蓝牙选项对应于所述第二设备;
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蓝牙选项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设备保存所述标签ID与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的对应关系。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中保存了所述标签ID,以及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查找到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在所述蓝牙地址对应的蓝牙连接建立后,所述第一设备自动通过所述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文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NFC芯片, 向所述电子标签传输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21.根据权利要求13-2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界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图片,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第一界面中的至少一个图片;
或者,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的主界面,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主界面的截图;
或者,所述第一界面是视频播放界面,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正在播放的视频文件或者第一设备正在播放的视频文件的地址信息;
或者,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的浏览器页面,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浏览器页面的页面地址或者截图;
或者,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打开的一个文档的图像信息,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第一设备当前打开的文档。
22.根据权利要求13-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文件传输完成后,所述第一设备保持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所述蓝牙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通过保持的所述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第三文件。
24.根据权利要求13-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蓝牙地址对应的蓝牙连接为: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首次建立蓝牙连接后自动保持的蓝牙长连接。

2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是第一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屏、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芯片、蓝牙模块和无线保真Wi-Fi模块;所述存储器、所述显示屏、所述蓝牙模块、所述Wi-Fi模块、所述NFC芯片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信息;
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第一界面,所述第一界面包括第一文件的图像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当所述NFC芯片与第二设备的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NFC芯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所述电子标签中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或者用于获取蓝牙地址的标签ID;
所述蓝牙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蓝牙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蓝牙连接;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所述蓝牙模块建立的蓝牙连接与所述第二设备交互无线保真Wi-Fi连接参数;
所述Wi-Fi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Wi-Fi连接参数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一Wi-Fi连接;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第一Wi-Fi连接建立后,自动通过所述第一Wi-Fi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文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还包括第二文件的图像信息;
所述显示屏,还用于在所述处理器自动通过所述第一Wi-Fi连接自动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文件之前,显示第二界面,所述第二界面中包括与所述第一文件和所述第二文件一一对应的信息项;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接收用户对所述显示屏显示的第一信息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信息项是所述第一文件对应的信息项。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还包括第二文件的图像信息;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自动通过所述第一Wi-Fi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二文件。
28.根据权利要求25-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NFC标签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NFC标签从所述电子标签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29.根据权利要求25-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信息包括所述标签ID;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NFC标签从所述电子标签获取所述标签ID,并查找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若未查找到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通过所述蓝牙模块搜索周围的蓝牙设备;
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第三界面,所述第三界面包括至少一个蓝牙选项,每个蓝牙选项对应于所述蓝牙模块搜索到的一个蓝牙设备;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接收用户对所述至少一个蓝牙选项中的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蓝牙选项对应于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获取所述第一蓝牙选项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器,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保存所述标签ID与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的对应关系。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器中保存了所述标签ID,以及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如果所述处理器查找到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则通过所述蓝牙地址对应的蓝牙连接与所述第二设备交互Wi-Fi连接参数;
所述Wi-Fi模块,还用于根据Wi-Fi连接参数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一Wi-Fi连接;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第一Wi-Fi连接建立后,自动通过所述第一Wi-Fi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文件。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通过所述NFC芯片,向所述电子标签传输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33.根据权利要求25-3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图片,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第一界面中的至少一个图片;
或者,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的主界面,所述第一文件 是所述主界面的截图;
或者,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是视频播放界面,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正在播放的视频文件或者第一设备正在播放的视频文件的地址信息;
或者,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的浏览器页面,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浏览器页面的页面地址或者截图;
或者,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打开的一个文档的图像信息,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第一设备当前打开的文档。
34.根据权利要求25-3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文件传输完成后,断开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所述第一Wi-Fi连接,并保持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所述蓝牙连接。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断开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所述第一Wi-Fi连接,并保持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所述蓝牙连接之后,通过保持的所述蓝牙连接再次与所述第二设备交互无线保真Wi-Fi连接参数,并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第二Wi-Fi连接;
在所述第二Wi-Fi连接建立后,通过所述第二Wi-Fi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第三文件。
36.根据权利要求25-3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蓝牙地址对应的蓝牙连接为: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首次建立蓝牙连接后自动保持的蓝牙长连接。

3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是第一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屏、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芯片和蓝牙模块;所述存储器、所述显示屏、所述蓝牙模块、所述NFC芯片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信息;
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第一界面,所述第一界面包括第一文件的图像信息;
所述处理器,用于当所述NFC芯片与第二设备的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NFC芯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所述电子标签中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或者用于获取蓝牙地址的标签ID;
所述蓝牙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蓝牙地址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蓝牙连接;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蓝牙连接建立后,自动通过所述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文件。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还包括第二文件的图像信息;
所述显示屏,还用于在所述处理器自动通过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文件之前,显示第二界面,所述第二界面中包括与所述第一文件和所述第二文件一一对应的信息项;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接收用户对所述显示屏显示的第一信息项的选择操作。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还包括第二文件的图像信息;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自动通过所述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二文件。
40.根据权利要求37-3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NFC芯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包括: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NFC芯片从所述电子标签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41.根据权利要求37-3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信息包括所述标签ID;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NFC芯片从所述电子标签获取所述标签ID,并查找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若未查找到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通过所述蓝牙模块搜索周围的蓝牙设备;
所述显示屏,还用于显示第三界面,所述第三界面包括至少一个蓝牙选项,每个蓝牙选项对应于所述蓝牙模块搜索到的一个蓝牙设备;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接收用户对所述至少一个蓝牙选项中的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所述第一蓝牙选项对应于所述第二设备;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获取所述第一蓝牙选项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器,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保存所述标签ID与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的对应关系。
43.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器中保存了所述标签ID,以及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若所述处理器查找到所述标签ID对应的蓝牙地址,则在所述蓝牙地址对应的蓝牙连接建立后,自动通过所述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文件。
44.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蓝牙选项的选择操作,通过所述NFC芯片,向所述电子标签传输所述第二设备的蓝牙地址。
45.根据权利要求37-4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图片,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第一界面中的至少一个图片;
或者,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的主界面,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主界面的截图;
或者,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是视频播放界面,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正在播放的视频文件或者第一设备正在播放的视频文件的地址信息;
或者,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的浏览器页面,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浏览器页面的页面地址或者截图;
或者,所述显示屏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第一设备打开的一个文档的图像信息,所述第一文件是所述第一设备当前打开的文档。
46.根据权利要求37-4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 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文件传输完成后,保持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所述蓝牙连接。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保持的所述蓝牙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第三文件。
48.根据权利要求37-4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蓝牙地址对应的蓝牙连接为: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首次建立蓝牙连接后自动保持的蓝牙长连接。
49.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于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传输文件,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芯片,所述第二设备配置有电子标签,所述电子标签中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显示第一界面,所述第一界面包括第一文件的图像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的NFC芯片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信息;
通过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的通信连接,所述第一设备自动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所述第一设备当前显示的所述第一界面对应的所述第一文件。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信息包括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蓝牙地址或者用于获取蓝牙地址的标签ID;
所述通信连接包括蓝牙连接或Wi-Fi连接。

51.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
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24和49-5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52.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24和49-5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十大发明 之 鹰翼折叠屏

> 专利家族1:转动机构及折叠终端
CN109936648B
> 专利家族2:支撑组件及智能终端
CN110809073A/ CN209982521U
> 专利家族3:一种支撑结构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0035140A/ CN210075297U

华为潜心研究折叠屏手机,自研突破性支撑机构、转动组件和运动机构,小小的铰链中包含100 多个组成零部件,应用了很多的创新技术,实现柔性屏的拉伸保护、闭合无缝以及屏幕各分层不起拱的效果。 2019 年,采用独特的鹰翼式折叠设计的华为Mate X 上市,屏幕合上时紧密贴合,灵巧稳固;展开时平坦自然,浑然一面。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CN109936648B 转动机构及折叠终端
1.一种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导向轴、至少两个转动件及至少两个恒长单元,所述导向轴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转动件;所述导向轴上设置有弧形槽;所述转动件上设置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滑动设置于所述弧形槽,以使所述转动件能够相对所述导向轴转动;所述恒长单元为具有固定长度且能够弯曲的长条形,所述恒长单元在自身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定位端及滑动端,所述定位端与位于所述导向轴一侧的所述转动件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所述滑动端沿所述恒长单元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位于所述导向轴另一侧的所述转动件;各所述转动件上均设置有所述定位端及所述滑动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轴包括第一子轴和第二子轴,所述第一子轴与所述第二子轴平行且相对设置,且二者固定连接,所述弧形槽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轴与所述第二子轴之间的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轴上设置有弧形导向槽,所述恒长单元滑动穿设所述弧形导向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恒长单元包括多个链节,多个所述链节串联,且相邻两个链节之间转动连接;或者,
所述恒长单元为能够弯曲的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件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槽壁,各所述槽壁上均设置有滑道,所述恒长单元的滑动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中,所述滑块上相背的两侧处均设置有滑动耳,所述滑动耳滑动设置于所述滑道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板及至少两个转动块,各所述转动块均固定于所述转动板,其中两个所述转动块间隔设置且二者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滑槽,所述滑道设置在所述转动块与所述转动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块上均设置有所述弧形部,所述恒长单元限位在两个所述弧形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外观遮蔽组件,所述外观遮蔽组件包括中间轴及两个遮蔽板,两个所述遮蔽板分别与中间轴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遮蔽板分别与所述导向轴两侧的所述转动件滑动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轴上远离所述导向轴的一侧设置有中间槽,所述中间轴上设置有两个子轴,所述中间槽位于两个子轴之间;两个所述遮蔽板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子轴;
在折叠状态下,两个所述遮蔽板相临近的端部位于所述中间槽中;
在展开状态下,两个所述遮蔽板相临近的端部相互抵接。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柔性屏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所述柔性屏包括两个固定部及一弯曲部,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别与位于所述导向轴两侧的滑动块固定设置,所述弯曲部与所述导向轴相对设置。
11.一种折叠终端,其特征在于,
包括两个主体部分、柔性屏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两个所述主体部分通过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柔性屏包括两个固定部及一弯曲部,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别与两个所述主体部固定连接,所述弯曲部与所述转动机构相对设置。
CN110809073A 支撑组件及智能终端
1.一种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承载柔性屏,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
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之间的转动部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通过所述转动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转动连接;
设置于所述转动部件两侧的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包括第一平面,所述第二滑动部件包括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用于承载所述柔性屏,且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柔性屏固定连接;
当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围绕所述转动部件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减小时,所述第一滑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沿远离所述转动部件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沿远离所述转动部件的方向滑动;当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围绕所述转动部件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的夹角增大时,所述第一滑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沿朝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沿朝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方向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包括第一导向部件,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包括第二导向部件,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平面相对的第三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件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滑动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平面相对的第四平面,所述第四平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向部件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为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二导向部件为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一滑动槽内沿远离或朝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二滑动槽内沿远离或朝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方向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第一限位装置,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第二限位装置,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一滑块远离所述第三平面一端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二滑块远离所述第四平面一端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滑动槽位于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一滑块沿朝向所述第三平面的方向进行限位;所述第二滑动槽位于所述第四平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二滑块沿朝向所述第四平面的方向进行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滑块和所述第二限位装置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连接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限位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限位部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套设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二连接件套设在所述第二滑块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和所述第二限位装置均为一体成型的倒“T”形结构,所述倒“T”形结构包括空心的“丨”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丨”部上的“-”部,所述第一限位装置的“-”部为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装置的“丨”部为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限位装置的“-”部为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装置的“丨”部为所述第二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外侧面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滑块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滑块外侧面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滑块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远离所述第三平面的一端设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滑块远离所述第四平面的一端设有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三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滑块和所述第四连接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上远离所述第三平面的一端设有向径向延伸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滑块远离所述第四平面的一端设有向径向延伸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滑动槽位于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一滑块沿朝向所述第三平面的方向进行限位;所述第二滑动槽位于所述第四平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二滑块沿朝向所述第四平面的方向进行限位。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为第一导杆,所述第二导向部件为第二导杆,所述第一滑块套设在所述第一导杆上,所述第二滑块套设在所述第二导杆上,当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围绕所述转动部件转动时,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导杆滑动,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第二导杆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通过胶层粘接在所述第三平面上,所述第二滑块通过胶层粘接在所述第四平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2-11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焊接在所述第三平面上,所述第二滑块焊接在所述第四平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部件包括转轴,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部件还包括弯折支撑件,位于所述转轴朝向所述柔性屏的一侧,并与所述转轴、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相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支撑件包括柔性连接层,以及多条间隔的,且沿所述转轴轴线方向设置的刚性支撑条;所述刚性支撑条与所述柔性连接层相连接;所述柔性连接层通过胶层与所述柔性屏的弯折区相连接;柔性支撑条,与多条所述刚性支撑条交叉设置且相连接,并通过胶层与所述柔性屏的弯折区相连接;
所述柔性支撑条与所述胶层的粘接性,大于所述柔性连接层与所述胶层的粘接性。

17.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
包括柔性屏,以及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
所述柔性屏的第一非弯折区与所述支撑组件中的第一支撑部件相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的第二非弯折区与所述支撑组件中的第二支撑部件相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弯折区与所述支撑组件中的转动部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
CN209982521U 支撑组件及智能终端
1.一种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承载柔性屏,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
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之间的转动部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通过所述转动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转动连接;
设置于所述转动部件两侧的第一滑动部件和第二滑动部件,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包括第一平面,所述第二滑动部件包括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用于承载所述柔性屏,且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柔性屏固定连接;
当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围绕所述转动部件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减小时,所述第一滑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沿远离所述转动部件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沿远离所述转动部件的方向滑动;当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围绕所述转动部件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的夹角增大时,所述第一滑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沿朝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沿朝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方向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包括第一导向部件,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包括第二导向部件,所述第一滑动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平面相对的第三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件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滑动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平面相对的第四平面,所述第四平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向部件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为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二导向部件为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一滑动槽内沿远离或朝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二滑动槽内沿远离或朝向所述转动部件的方向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第一限位装置,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第二限位装置,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一滑块远离所述第三平面一端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二滑块远离所述第四平面一端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滑动槽位于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一滑块沿朝向所述第三平面的方向进行限位;所述第二滑动槽位于所述第四平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二滑块沿朝向所述第四平面的方向进行限位。
5.根据权利要4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滑块和所述第二限位装置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5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连接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限位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限位部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套设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二连接件套设在所述第二滑块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和所述第二限位装置均为一体成型的倒“T”形结构,所述倒“T”形结构包括空心的“丨”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丨”部上的“-”部,所述第一限位装置的“-”部为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装置的“丨”部为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限位装置的“-”部为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装置的“丨”部为所述第二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6或7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外侧面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滑块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滑块外侧面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滑块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5-8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远离所述第三平面的一端设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滑块远离所述第四平面的一端设有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滑块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2或3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上远离所述第三平面的一端设有向径向延伸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滑块远离所述第四平面的一端设有向径向延伸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滑动槽位于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一滑块沿朝向所述第三平面的方向进行限位;所述第二滑动槽位于所述第四平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二滑块沿朝向所述第四平面的方向进行限位。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为第一导杆,所述第二导向部件为第二导杆,所述第一滑块套设在所述第一导杆上,所述第二滑块套设在所述第二导杆上,当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围绕所述转动部件转动时,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导杆滑动,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第二导杆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通过胶层粘接在所述第三平面上,所述第二滑块通过胶层粘接在所述第四平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焊接在所述第三平面上,所述第二滑块焊接在所述第四平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部件包括转轴,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部件还包括弯折支撑件,位于所述转轴朝向所述柔性屏的一侧,并与所述转轴、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相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折支撑件包括柔性连接层,以及多条间隔的,且沿所述转轴轴线方向设置的刚性支撑条;所述刚性支撑条与所述柔性连接层相连接;所述柔性连接层通过胶层与所述柔性屏的弯折区相连接;柔性支撑条,与多条所述刚性支撑条交叉设置且相连接,并通过胶层与所述柔性屏的弯折区相连接;
所述柔性支撑条与所述胶层的粘接性,大于所述柔性连接层与所述胶层的粘接性。

17.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
包括柔性屏,以及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
所述柔性屏的第一非弯折区与所述支撑组件中的第一支撑部件相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的第二非弯折区与所述支撑组件中的第二支撑部件相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弯折区与所述支撑组件中的转动部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
CN110035140A 一种支撑结构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1.一种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铰链和可弯折支撑件;
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铰链铰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翻折;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支撑面,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具有第三支撑面;
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支撑面朝向相同,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面朝向相反,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位于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三支撑面的一侧,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三支撑面的表面与所述铰链接触,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弯折并绕设于所述铰链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且所述可弯折支撑件由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至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可弹性伸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包括刚性骨架和附着于所述刚性骨架上的弹性可伸缩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骨架包括多根刚性筋条,每根所述刚性筋条均沿所述铰链的铰接轴的长度方向延伸,多根所述刚性筋条沿平行于所述第三支撑面且垂直于所述铰链轴的铰接轴的方向间隔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且垂直于所述铰链的铰接轴的方向可滑动连接,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且垂直于所述铰链的铰接轴的方向可滑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和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均连接有牵引件,所述牵引件配置为牵引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和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滑动,以使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处于绷紧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且垂直于所述铰链的铰接轴的方向可滑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连接有牵引件,所述牵引件配置为牵引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滑动,以使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处于绷紧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且垂直于所述铰链的铰接轴的方向可滑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连接有牵引件,所述牵引件配置为牵引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滑动,以使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处于绷紧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6~11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为钢片、钛合金片或者塑料片。
13.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包括铰链支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与所述铰链支架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旋转轴线共线或者平行,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固定,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固定,所述铰链位于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三支撑面的一侧,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三支撑面的表面与所述铰链支架接触,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弯折并绕设于所述铰链支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的第一部分与所述铰链支架固定,所述第一部分为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上与所述铰链支架接触的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支架朝向所述可弯折支撑件的表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对应的圆心线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或者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旋转轴线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7、9和1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引件为弹簧或者电机。

17.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柔性显示屏和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为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柔性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部分、第二显示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部分与所述第二显示部分之间的弯折部分,所述第一显示部分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一支撑面上,所述第二显示部分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二支撑面上,所述弯折部分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三支撑面上。
CN210075297U 一种支撑结构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1.一种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铰链和可弯折支撑件;
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铰链铰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翻折;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支撑面,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具有第三支撑面;
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支撑面朝向相同,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面朝向相反,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位于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三支撑面的一侧,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三支撑面的表面与所述铰链接触,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弯折并绕设于所述铰链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且所述可弯折支撑件由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至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可弹性伸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包括刚性骨架和附着于所述刚性骨架上的弹性可伸缩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骨架包括多根刚性筋条,每根所述刚性筋条均沿所述铰链的铰接轴的长度方向延伸,多根所述刚性筋条沿平行于所述第三支撑面且垂直于所述铰链的铰接轴的方向间隔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且垂直于所述铰链的铰接轴的方向可滑动连接,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且垂直于所述铰链的铰接轴的方向可滑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和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均连接有牵引件,所述牵引件配置为牵引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和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滑动,以使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处于绷紧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且垂直于所述铰链的铰接轴的方向可滑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连接有牵引件,所述牵引件配置为牵引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滑动,以使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处于绷紧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面且垂直于所述铰链的铰接轴的方向可滑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连接有牵引件,所述牵引件配置为牵引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滑动,以使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处于绷紧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为钢片、钛合金片或者塑料片。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包括铰链支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与所述铰链支架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旋转轴线共线或者平行,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固定,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固定,所述铰链位于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三支撑面的一侧,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件背离所述第三支撑面的表面与所述铰链支架接触,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件弯折并绕设于所述铰链支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弯折支撑件的第一部分与所述铰链支架固定,所述第一部分为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件上与所述铰链支架接触的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支架朝向所述可弯折支撑件的表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对应的圆心线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或者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旋转轴线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7、9或11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引件为弹簧或者电机。

17.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柔性显示屏和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为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柔性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部分、第二显示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部分与所述第二显示部分之间的弯折部分,所述第一显示部分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一支撑面上,所述第二显示部分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二支撑面上,所述弯折部分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三支撑面上。

十大发明 之 汽车计算与通信架构

> 专利家族1:实现汽车中电子控制功能的系统、方法以及汽车 CN201910865878.4 / CN201910867047.0

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和共享化,但目前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布线复杂、算力分散、软件升级困难,已不能满足汽车“新四化”的发展需求。 2019 年,华为在业界首次提出了汽车计算与通信架构CCA(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应用分布式网络+ 域控制器的新型架构替换总线网络+ 分布式功能单元的传统架构,实现了软件可升级、硬件可更换、传感器可扩展。

CN201910865878.4 实现汽车中电子控制功能的系统、方法以及汽车
1.一种实现汽车中电子控制功能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包括第一整车集成单元VIU、汽车控制单元以及多个汽车零部件,所述汽车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域控制器DC或中央计算平台CCP,
所述汽车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VIU发送第一控制信息;
所述第一VIU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控制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VIU还用于:
获取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第一数据;
向所述汽车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VIU还用于:
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处获取第二数据;
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数据,所述处理包括以下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基于传输协议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封装,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协议转换,以及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VIU用于实现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部分或全部电子控制功能。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包括多个VIU,所述多个VIU包括所述第一VIU,所述多个VIU组成环状通信网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通信网络为基于以太网的环状通信网络。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包括多个VIU,所述多个VIU包括所述第一VIU,所述多个VIU中任意两个不同的VIU之间存在通信连接。
8.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VIU的数量为以下任一种3、4、2和5。
9.如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为第一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多个VIU还包括第二VIU,所述第一VIU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二VIU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
所述第一VIU还用于:
若所述第二VIU失效,接收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的控制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的控制信息,控制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中的汽车零部件。
10.如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为第一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多个VIU还包括第三VIU,所述第一VIU用于为所述第一汽车零部件集合提供数据的处理功能,所述第三VIU用于为所述第三汽车零部件集合提供数据的处理功能,
所述第一VIU还用于:
若所述第三VIU失效,获取所述第三汽车零部件集合中的数据;
发送所述第三汽车零部件集合中的数据。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DC,
所述第二DC用于向所述第一VIU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控制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中的部分或全部汽车零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DC为所述汽车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所述第二DC包括所述汽车的底盘域控制器。

13.一种实现汽车中电子控制功能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包括第一整车集成单元VIU、汽车控制单元以及多个汽车零部件,所述汽车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域控制器DC或中央计算平台CCP,
所述第一VIU用于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处获取第一数据;
所述第一VIU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汽车控制单元。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VIU用于:
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处获取第二数据;
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数据,所述处理包括以下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协议转换,基于传输协议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封装,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VIU用于实现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部分或全部电子控制功能。
16.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VIU用于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敏感元件和/或执行元件处采集所述第一数据。
17.如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包括多个VIU,所述多个VIU包括所述第一VIU,所述多个VIU组成环状通信网络。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通信网络为基于以太网的环状通信网络。
19.如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包括多个VIU,所述多个VIU包括所述第一VIU,所述多个VIU中任意两个不同的VIU之间存在通信连接。
20.如权利要求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为第一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多个VIU还包括第二VIU,所述第一VIU用于为所述第一汽车零部件集合提供数据的处理功能,所述第二VIU用于为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提供数据的处理功能,
所述第一VIU还用于:
若所述第二VIU失效,获取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中的数据;
发送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中的数据。
21.如权利要求13-20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DC,
所述第一VIU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DC。
22.一种实现汽车中电子控制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包括第一整车集成单元VIU和多个汽车零部件,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VIU接收所述汽车的第一域控制器DC或所述汽车的中央计算平台CCP发送的第一控制信息;
所述第一VIU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控制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VIU获取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第一数据;
所述第一VIU向所述汽车的第一域控制器DC和/或所述汽车的中央计算平台CCP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VIU获取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第一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VIU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处获取第二数据;
所述第一VIU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数据,所述处理包括以下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基于传输协议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封装,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协议转换,以及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25.如权利要求22-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VIU用于实现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部分或全部电子控制功能。
26.如权利要求22-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包括多个VIU,所述多个VIU包括所述第一VIU,所述多个VIU组成环状通信网络。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通信网络为基于以太网的环状通信网络。
28.如权利要求22-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包括多个VIU,所述多个VIU包括所述第一VIU,所述多个VIU中任意两个不同的VIU之间存在通信连接。
29.如权利要求26-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VIU的数量为以下任一种3、4、2和5。
30.如权利要求26-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为第一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汽车还包括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多个VIU还包括第二VIU,所述第一VIU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二VIU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
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VIU失效,所述第一VIU接收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的控制信息;
所述第一VIU根据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的控制信息,控制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中的汽车零部件。
31.如权利要求26-3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为第一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汽车还包括第三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多个VIU还包括第三VIU,所述第一VIU用于为所述第一汽车零部件集合提供数据的处理功能,所述第三VIU用于为所述第三汽车零部件集合提供数据的处理功能,
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三VIU失效,所述第一VIU获取所述第三汽车零部件集合中的数据;
所述第一VIU发送所述第三汽车零部件集合中的数据。
32.如权利要求22-3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还包括第二DC,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VIU接收所述第二DC发送的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用于控制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中的部分或全部汽车零部件。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DC为所述汽车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所述第二DC包括所述汽车的底盘域控制器。

34.一种实现汽车中电子控制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包括第一整车集成单元VIU和多个汽车零部件,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VIU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处获取第一数据;
所述第一VIU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汽车的第一域控制器DC和/或所述汽车的中央计算平台CCP。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VIU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处获取第一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VIU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处获取第二数据;
所述第一VIU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一数据,所述处理包括以下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协议转换,基于传输协议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封装,对所述第二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36.如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VIU用于实现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部分或全部电子控制功能。
37.如权利要求34-3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VIU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处获取第一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VIU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敏感元件和/或执行元件处采集所述第一数据。
38.如权利要求34-3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包括多个VIU,所述多个VIU包括所述第一VIU,所述多个VIU组成环状通信网络。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通信网络为基于以太网的环状通信网络。
40.如权利要求34-3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包括多个VIU,所述多个VIU包括所述第一VIU,所述多个VIU中任意两个不同的VIU之间存在通信连接。
41.如权利要求38-4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为第一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汽车还包括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所述多个VIU还包括第二VIU,所述第一VIU用于为所述第一汽车零部件集合提供数据的处理功能,所述第二VIU用于为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提供数据的处理功能,
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VIU失效,所述第一VIU获取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中的数据;
所述第一VIU发送所述第二汽车零部件集合中的数据。
42.如权利要求34-4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还包括第二DC,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VIU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DC。

43.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实现汽车中电子控制功能的系统。
CN201910867047.0 实现汽车中电子控制功能的系统、方法以及汽车
1.一种实现汽车中电子控制功能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包括多个汽车零部件以及整车集成单元VIU,
所述VIU用于获取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控制信息;
所述VIU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息控制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其中,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属于第一零部件集合,所述第一零部件集合为所述汽车包含的多个零部件集合中的一个,所述多个零部件集合是基于以下一种或多种因素划分得到的: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接口的接口类型,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传输数据使用的传输类型,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类型,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安全等级,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传输的数据所属业务的业务类型,以及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传输的数据所属业务的业务等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因素还包括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功能,和/或所述汽车中的汽车零部件在所述汽车中的物理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用于实现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部分或全部电子控制功能。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还用于:
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处获取数据;
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所述处理包括以下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对所述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对所述数据进行协议转换,基于传输协议对所述数据进行封装,对所述数据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以及转发所述数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用于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执行元件和/或敏感元件处采集所述数据。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用于:
接收所述汽车的域控制器DC发送的所述控制信息;或
接收所述汽车的所述汽车的中央计算平台CCP;或
生成所述控制信息。

7.一种实现汽车中电子控制功能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包括多个汽车零部件以及整车集成单元VIU,
所述VIU用于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处获取数据;
所述VIU用于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其中,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属于第一零部件集合,所述第一零部件集合为所述汽车包含的多个零部件集合中的一个,所述多个零部件集合是基于以下一种或多种因素划分得到的: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接口的接口类型,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传输数据使用的传输类型,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类型,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安全等级,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传输的数据所属业务的业务类型,或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传输的数据所属业务的业务等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因素还包括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功能,和/或所述汽车中的汽车零部件在所述汽车中的物理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用于实现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部分或全部电子控制功能。
10.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包括以下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对所述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对所述数据进行协议转换,基于传输协议对所述数据进行封装,以及对所述数据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
11.如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用于:
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后的数据;
向所述汽车的域控制器DC或所述汽车的中央计算平台CCP发送所述处理后的数据。
12.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用于向所述汽车的域控制器DC或所述汽车的中央计算平台CCP转发所述数据。

13.一种实现汽车的电子控制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包括所述整车集成单元VIU以及多个汽车零部件,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VIU获取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控制信息;
所述VIU根据所述控制信息控制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其中,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属于第一零部件集合,所述第一零部件集合属于所述汽车包含的多个零部件集合中的一个,所述多个零部件集合是基于以下一种或多种因素划分得到的: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接口的接口类型,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传输数据使用的传输类型,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类型,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安全等级,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传输的数据所属业务的业务类型,以及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传输的数据所属业务的业务等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因素还包括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功能,和/或所述汽车中的汽车零部件在所述汽车中的物理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用于实现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部分或全部电子控制功能。
16.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VIU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处获取数据;
所述VIU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所述处理包括以下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对所述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对所述数据进行协议转换,基于传输协议对所述数据进行封装,对所述数据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以及转发所述数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获取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中待传输的数据,包括:
所述VIU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执行元件和/或敏感元件处采集所述数据。
18.如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获取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控制信息,包括:
所述VIU接收所述汽车的域控制器DC或所述汽车的中央计算平台CCP发送的所述控制信息;或
所述VIU生成所述控制信息。

19.一种实现汽车中电子控制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包括所述整车集成单元VIU以及多个汽车零部件,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VIU从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处获取数据;
所述VIU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其中,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属于第一零部件集合,所述第一零部件集合属于所述汽车包含的多个零部件集合中的一个,所述多个零部件集合是基于以下一种或多种因素划分得到的: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接口的接口类型,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传输数据使用的传输类型,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类型,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安全等级,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传输的数据所属业务的业务类型,或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传输的数据所属业务的业务等级。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因素还包括所述汽车中汽车零部件的功能,和/或所述汽车中的汽车零部件在所述汽车中的物理位置。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用于实现所述多个汽车零部件的部分或全部电子控制功能。
22.如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包括以下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对所述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对所述数据进行协议转换,基于传输协议对所述数据进行封装,以及对所述数据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
23.如权利要求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包括:
所述VIU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后的数据;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VIU向所述汽车的域控制器DC或所述汽车的中央计算平台CCP发送所述处理后的数据。
24.如权利要求19-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VIU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包括:
所述VIU向所述汽车的域控制器DC或所述汽车的中央计算平台CCP转发所述数据。

25.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实现汽车中电子控制功能的系统。

方法

专利布局的核心是什么? 圈地成为钉子户!

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状态下的企业专利策略探讨

一文读懂“专利挖掘方法”

“专利挖掘”指有意识地对创新成果进行创新性的剖析与甄选,进而从最合理的权利保护角度确定用于专利申请的技术创新点和技术方案的过程。

参考

  1. 企业如何打造杀手专利·概念及案例
  2. 刘作虎公布 OPPO Find N 折叠屏手机正面照:研发了 125 个专利技术,只为消除折痕
  3. 自拍杆专利的兄弟之伸缩杆实用新型专利,全部无效

返回主页